丙弄丙洪遗址位于元谋县江边乡丙弄村委会丙洪村西北约450米,金沙江南岸的二级阶地上,于2011年调查时发现。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建设,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所联合楚雄州博物馆、元谋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鸟瞰 发掘前,考古队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 在丙弄丙洪遗址上建立一个永久基点,以基点为准分为4个象限区。探方规格为10米X10米,以坐标法对已探明的5000平方米遗址区进行探方编号。发掘布设10米×10探方47个,5米×10米探方6个,共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 发掘区探方分布图 发掘除严格执行国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外,还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数字考古技术应用。使用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丙弄丙洪遗址所有遗迹、遗存的高精度点云及数字制图;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获取丙弄丙洪遗址的航片资料;完成丙弄丙洪遗址数字化存档工作,为后期墓地研究分析、展示应用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撑;使用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优化管理和展示。 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清洗、除锈、缓释、加固等现场保护; 出土青铜器无损检测 对出土人骨进行清洗、测量和初步分析研究,进行取样;动物骨骼也进行了现场初步鉴定和分析样品取样; 动物骨骼初步鉴定和取样 对石器进行超声波清洗取样,对残留物进行提取; 超声波提取残留物 现场进行浮选样品的取样和浮选;对地层中的孢粉进行取样。 环境样品柱状取样 遗址地层堆积共分七大层: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淤沙层;③-⑤层为青铜时代地层;⑥、⑦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探方距地表最深达5.5米,一般深度在3米左右。发掘共清理遗迹88处,其中墓葬9座、房址16座、窖藏1个、沟3条、灰坑33个、烧土堆积8个、灶4个、柱洞14个。遗物主要有大量的陶片以及少量石器、铜器等。 TN01E24南壁剖面 清理的9座墓葬中7座为石棺墓,1座为竖穴土坑墓,1座墓葬位于4号房址隔间内,未见墓边,人骨保存较差,无随葬品。石棺墓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头端略宽,大部分墓葬的盖板因后期扰动不存,具体形制有所差异,1、3、7号墓葬四周和底部用石板围砌,5号墓葬除盖板外仅头骨下放一石板;6号墓葬除盖板外仅在头、足两端和人骨右肩处各竖放一石板; 8号墓葬仅有四周挡板,未见底板。人骨保存较好的墓葬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少数石棺墓内人骨有缺失、错位现象,存在断肢葬或二次葬的可能。 6号墓葬清理前 6号墓葬清理后 绝大部分墓葬未发现随葬品,仅7号墓葬出土骨器两件。 7号墓葬清理后 16座房址中10座为地面式,1座为半地穴式,另有5座仅存柱洞。10座地面式房址均叠压于⑤层下,起建于⑥层层表,以石块砌筑墙基,方向多为东西向,平面形状多呈长方形,形制规整,应为同一时期遗存。5座仅存柱洞的房址均开口于⑥层下,平面多由柱洞围成长方形,柱洞平面呈方形或圆形,部分柱洞底部放置石板或扁平的河卵石作柱础。 10号房址(左)、14号房址(右) 2号房址、1号沟 发现窖藏1处,为一陶罐置于圆形坑中,陶罐内出土铜器19件,器类有戈、臂甲、杯、剑鞘、盾形饰等。 窖藏铜器出土状况 铜剑鞘 铜戈 铜杯 灰坑形制多样,尤以⑥层下开口的数个袋状坑最为特殊,其中5号灰坑底部有零散石块若干,并铺垫炭屑、烧土和草木灰烬各一层以防潮,这类灰坑可能被用于储存粮食或其他物品。 5号灰坑 发现烧土堆积8个,形状不一,形制较大,面积多在5平方米以上,堆积内填土夹杂大量的烧土块,部分烧土残存夹含草筋和细木棍的痕迹。 6号烧土堆积 本次发掘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资料,以陶器和石制品为大宗,其中小件330余件,其中石器占多数,主要类型有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纺轮和少量石器半成品,另有部分铜器及零星骨器、蚌器等。 石斧 石镞 出土陶片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纹饰以刻划纹、戳印形成的点线纹、附加堆纹和绳纹为主,可辨器型有高领罐、盘口罐、侈口深腹罐、钵等,绝大部分为平底器。陶质、纹饰与器型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盘口罐、侈口深腹罐多为夹砂陶,器表饰刻划纹、附加堆纹和绳纹;高领罐和钵绝大部分为泥质陶,高领罐肩部多饰一周附加堆纹,腹部饰刻划纹或刻划纹与水波纹构成的组合纹饰,陶钵器表多经过磨光,在肩腹部修整出数周凸棱,并戳印点线纹。 陶片 丙弄丙洪遗址的遗存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两个阶段,该遗址的发现为构建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序列、复原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丙弄丙洪遗址发现的口沿饰附加堆纹的侈口深腹罐、石构建筑和石棺墓等遗存在西南山地的其他遗址和墓地亦有发现,这些遗存也为研究古代人群的迁徙和“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提供了新的证据。 周毅恒,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来自: RK588 > 《古玩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