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我来写作文】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 文/郭泽霖 首发于书馆 秋雁南飞,激情振翅仍排成自己的诗行; 幼芽破土,渴望生长仍不忘天空的方向; 巨轮在海中行驶,始终遵循着自己的航线; 落叶在空中飘零,始终知道大地是自己的故乡。 它们都遵循着自己的方向,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也是这样。他总要带着自己创作的初心,或是警醒世人,或是抒发感悟,或是借古讽今,或是阐述哲理。然后再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和优美的文字来感染读者和影响读者,用文字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这样的作家才堪称为作家,这样的作品才堪称为作品。 有的人,写出的文字是经典,将君子的美德融于作品,让品读它的人收获美的享受。但是他从不迁就、姑息和迎合,独立的人格铸就作品独特的风格。 有的人,写出的文字是糟粕,将文字玩弄于股掌,流淌在笔尖的是媚俗和逢迎。他们不在乎作品的精神和气质,而是把创作当成了游戏,把挑逗读者的神经当成了乐趣。 可悲的是,前者被人诟病成了孤芳自赏,后者则被人奉为神明。 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就像一本书,有跌宕起伏,也有悲欢离合。而你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就是这部作品的一串串的文字。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家,而他的作品精彩与否,则在于他是否能不忘初心,而非迎合他人。 很多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艰难跋涉,却仍活不明白,他人的评价成了迈出每一步的驱动力,终日活在别人的品头论足间,慢慢地变得敏感而多疑,慢慢地背离了自己的初心,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上承三皇五帝,下启后世百代,历史上的先贤,大多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初心,才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只为疏导水患,为天下苍生谋得一方平安与祥和。 司马迁拖着满身的伤痛,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才终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述了《史记》,成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草庐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最终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大唐女帝武曌逝世后,在其陵寝竖起一座无字碑,以豪迈和豁达笑对一生的是非功过。 还不仅如此。 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受膑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才有《吕氏春秋》。他们在人生这部书里,跌入过谷底,尝遍了辛酸,但一直秉承着悲天悯人的初心,留下经典的华章,穿越千年,闪耀古今。 不忘初心,不是默守陈规的固执,不是我行我素的恣意,也不是闭目塞听的狂傲。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当机立断的果敢,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它也是明辨是非的智慧和始终如一的坚持。 不可否认,人在批评中才能够进步,在逆境中才能成长,却要学会哪些是诚恳的建议,哪些是恶意的中伤,哪些在修正你的错误,哪些在引导你误入歧途。 然后,我们再收拾起行囊,继续攀登生命中那崎岖的山路。因为我们懂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