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祭祀祖先亲人的形式,是庙祭还是墓祭?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文冠厚朴 2019-06-26

《论语》里孔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说重视亲人逝世时的丧礼,“追远”是说重视对祖先亲人的祭祀,孔子说重视丧祭之礼可以让一个社会人心风气归于淳实笃厚,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的其中一个表征。

清明时节,去祖先亲人墓前祭扫已经是全国范围内过清明节极为普遍的礼俗。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礼仪之邦来说,今天习见的上坟、扫墓或者说墓祭,却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形成于漫长历史演变中的。

《论语》里记载,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做到孝,孔子只回复了两个字“无违”,弟子樊迟这天恰好为孔子驾车,他向老师请教怎么样对待父母才是“无违”,孔子答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是说父母生前,奉养竭尽孝心,不能仅仅是“养父母之口体”,更要“养父母之志”;父母殁后,要丧事尽其哀,又时时祭祀,生死如一,这才是对父母的全孝。

孔子时代是遵从周礼的,这个“祭之以礼”却不是如我们今天到父母坟茔前摆上祭品,而是在庙里完成的,即所谓“庙祭”。

“庙祭”的庙,即“亲庙”,即专门安放祖先逝世后神位的建筑,从天子到士,可以建的“亲庙”数量不一,比如天子可以立七庙,为父、祖父、曾祖、高祖等共七代祖先立庙,每月祭祀或四时祭祀不一。

天子的祖庙又称“太庙”。而诸侯可以立五庙,一共祭祀包括父、祖等的五代祖先,到了士阶层,则只能建一个庙,父祖等的神位共在一庙。可以说从士阶层一直到天子,都是在“庙”里祭祀父母先人的。

那么庶人怎么办?按照礼制,庶人无庙,所以庶人“祭于室”,就是说庶人只能将祖先的神位安在自己所居之寝室,时时祭祀。

由孔子传下来的儒家经典,都只有庙祭,没有墓祭,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是以太庙祭祀为主。而士大夫官宦之家,也往往建有祖庙,按时祭祀。

比如《红楼梦》第五十三、五十四回,写贾府过年,头等大事便是去宁国府的宗祠祭祖。这贾氏宗祠里“锦帐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可见到了清朝,王公贵族家祭祖,仍是对着祖先神主行庙祭之礼的。

古人对此的一个解释是,祖先精神寄于“神主”,而祖先躯体则藏于陵墓,精神先于躯体,竭尽孝子之思,所以庙祭为重。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亲到父母亲人埋骨的葬处祭礼呢?墓祭虽不合礼仪,起源却比较早。比如《周礼·冢人》有“凡祭于墓,尸”的记载。

礼典上载“祭成丧者必有尸”,就是说古人在祭祀已经成年后过世的亲人时,往往要从子孙辈中选一个人(即“尸”)来代替过世的亲人接受祭礼,而这个“尸”往往是所祭之人的孙辈,祭男祖先用“男尸”代表祖先来接受祭祀,祭女祖先则用“女尸”代表祖先。

《周礼》记载“祭于墓”,可能就由“冢人”这个官职来充当“尸”,这至少说明周代庙祭之外可能还是有墓祭的。

再如《孟子》里讽刺那个有一妻一妾的齐人,明明是天天向“东郭墦间祭者”讨祭品吃,却天天骄其妻妾说自己与非富即贵的人交游。东郭墦间的祭者,看来也是墓祭了。《左传》也有这样的记载:“辛有适伊川,见被发于野而祭者。”这当然也是墓祭了。

东汉明帝时创制了天子上陵之礼,即天子亲率百官赴祖先陵墓举行祭祀礼典。但受到了较多学者讥讽,认为“甚违古不墓祭之义”,以为失礼。到了唐朝,唐玄宗曾下诏说:“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今天的清明节跟古代的寒食节有着莫大的渊源关系,唐玄宗的诏书说,老百姓纷纷在寒食节上墓祭扫,虽然不合乎礼经,但因浸以成俗,也是势不可挡的,而且士庶依礼制并无庙祭,何以展尽他们不忘亲之孝思呢?所以自今以后,允许士庶上墓。

所以唐朝开元二十年(732年),“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例程”,这是官方第一次以正式文件肯认墓祭,但可能仍限于“士庶之家”,至于皇帝,仍是庙祭为重。

后唐庄宗每年寒食出祭祖先之墓,还要把这个行为称之为“破散”,意思是打破常规,但后代往往沿袭不改。宋代欧阳修在编《五代史》时,就评论说:“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认为墓祭并焚纸线,实在失礼之至。

尽管宋代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墓祭不合古礼,但习俗的力量是巨大的。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载:“(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扫坟,以尽思时之敬。”

《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是宋代两本比较重要的地理、民俗著作,两本书都写到清明节这天,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家,都在这一天出郊扫坟,清明墓祭俨然已经习以成俗。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诗前半部分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可见清明墓祭、烧纸钱等习俗至宋代已是全民皆然。

作者:济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