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 96512人阅读 练磊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 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 37℃左右,当人体口腔温度(口温)大于37.3℃,腋下温度(腋温)大于 37℃,或者直肠温度(肛温)大于37.6℃时,称为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在人体下丘脑中,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这个区域的作用类似于温度调控器,专门负责让体温恒定在某个值。在它的调节下,我们的体温能够维持在一个波动不大的范围内。 致热源:当病毒、细菌这些感染人体的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会产生外源性致热原,可以引起发热,而人体内的白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去杀灭病毒、细菌,这些细胞因子也会引起发热,它们是内源性致热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表现为发热。打个比方,致热源是熊孩子,而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就像是房间的温度调节器。当熊孩子(致热源)把调温器(体温调节中枢)设定点调高以后,人体就会加大制热,从而导致体温升高,人就会“发烧”。 为什么会发冷、发抖:通常在发热初期,病人会出现寒冷的感觉,甚至发生寒战,事实上,这时体温已经开始升高,只是由于皮肤的小血管普遍收缩,皮肤血运减少,体表温度变低,因而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引起寒冷的感觉。但由于皮肤小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再由于肌肉寒战体热产生增加,于是体温很快上升,升到最高时,皮肤血管舒张, 这时病人才有发热的感觉。 发烧是一种防御反应。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能使白细胞增加,抗体增生,吞噬细胞活动加强,并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同时因为大多数细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35~37℃,当人体温度升高到37℃以上时,其生长与繁殖会大大受到抑制。除此之外,发热还可作为疾病诊断指标。所以,发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身体不借助外来药物的作用,就能把体内的病原菌清除了。 但这并不是说发热时可以不用降温,当人体温上升到40~41℃时,将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出现谵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状;当体温超过42~43℃时,就可能引起死亡。因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退烧药,但不能见热就用退烧药。退烧药只能对症治疗,如果病因未除,当停药后体温又升,必须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如何正确对待发烧? 1、及时确诊 其实,治疗发热,并不是吃药退烧这么简单。普通的着凉感冒能引起发热,严重的比如肺炎也能引起发热,普通的感冒好得很快,如果是肺炎引起的发热大家没有引起重视,耽误病情,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退热处理 很多人觉得“是药三分毒”,所以生病之后尽可能地避免吃药。实际上是否退热、何时退热、怎样退热都需要医生根据病情科学选择,大家不应该轻信谣言,打针吃药并不可怕,对疾病情况不了解还放任不管才可怕 3、多喝热水 发热的时候,因为人的体温高,人身体内的水分很容易就蒸发掉,所以要多喝点水来补充水分,不然就会发生脱水的现象甚至导致病得更严重。另外,水被人体吸收之后,就可以进入血液,可以冲淡血液中致热源,然后随着尿液一起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