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据史料记载,有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谈论医术的故事。有一天,魏文王询问扁鹤说:“在你们家的兄弟三个人,哪一位医者的医术最高明?”扁韵想了想回答:“我的长兄医术最高,伸兄医术次之,我的医术最差”。 魏文王非常不解接着问:“那为什么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扁鹊回答于魏文王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出来之时就已经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所以他的名气根本传不出去。我的伸兄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初起时就已经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一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很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找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后才治,别人见我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的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的长兄与伸兄来,我的医术才是最差的。”故事的意义,可以概而言之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己病,下医治大病。 “末病”,就个人身体而言,是指未来可能发生而目前|一个未出现的疾病,包括了重病之前的所处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是指对于未发生或处于轻浅阶段的疾病进行干预和调节,使之消失于萌芽状态。或是大病初愈之后进行的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 未病状态到底属不属于病态。是我们理解治未病的关键。这里的治可以理解为“调理”、“防治”的意思。《索问·四气调神大论》一书当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作比喻,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同时也是养生学说建立的理论基础。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一些病后调理的内容。未病先防,即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增强自身体质,抗御身体外邪,或调理气血,调理五脏,在疾病未发生之时,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至于疾病的防变,在《素问·刺热论》中有所论及:“肝脏热病患者,左颊先赤……病情虽然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即要求医生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的基础上,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洞察其演变的趋势,抓住时机,载断病邪的传变路径,或化解病邪,使之向好的方向转变。 所以,治病难,治疗未病最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