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转型观摩活动》有感柳河县实验小学 刘永洁 此次长春之行,我想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与大师级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两天的舟车劳顿,听了六节大师的数学课,并亲耳聆听了五位教授的讲座,使我疲惫的心充满了电流。不仅让我开了眼界,更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指明了方向。我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 记得杭州的唐彩斌教授说的一句话:只有平时的日积月累,才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它,需要一个灵动的课堂,所谓灵动,不仅仅指的是活跃的课堂氛围,更需要孩子们大脑的思维不断放射。数学课堂上,遇到疑难问题,亦或,需要学生们解惑时,作为老师,必须给孩子们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方法要多样化,不要让孩子们死记公式。 其次,改变,要从自身开始。 一个热情上进的老师,会带出一批积极阳光的孩子;一个凡事都推三阻四的老师,所教的孩子也一定是不求上进的。记得张齐华教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科”“育”“人”三者中,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我认为“育”更重要些。无论是理想的问题表征,还是封闭的问题结构,亦或,单一的解题思路,都是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思维的品质占有主导地位。思维的开拓性越强,释放的空间就会越大。所以,要改变别人,就要先改变自己。 最后,让学生学会挑战。 每个孩子的智力分布都是正态的,每个孩子扎实的基础,并没有在疑难问题解决中表现出优势。面对变化多样的习题,他们都有不同的梯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逆向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帮他脱离危险,要让他独自面对挑战,独自解决问题,不断去尝试。老师要做学生的垫脚石,不要做学生的天花板。之一,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唯一。 应该说,课堂是一个流淌的过程。学理高度和学情地气的无痕对接,才是生本课堂的光明大道。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努力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2019.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