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炎热的夏季到了,很多人都在家里准备了藿香正气以防暑。其实藿香正气并不能治疗中暑,而且真正的中暑(热射病)如果误服藿香正气,还能导致病情加重。为什么这个错误观念影响如此深远,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藿香正气的误解。 藿香正气散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一部官修方书,现在常用的一些方剂,比如四君子汤、逍遥散、十神汤都是出自这部书。宋代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发展,立国之初便下令重修本草,还设立校正医书局。并且,除了传承一些好用的古方,政府还定期派人到民间寻访名医,搜集名医验方,然后编撰成册公布天下,《和剂局方》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从方剂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很高,玄学空论很少,比较实用。 藿香正气散,在原书中的伤寒卷,用来治疗伤寒,原文: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由药物组成及古籍记载可以分析,藿香正气散温性很强,它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寒、内化湿滞。因为夏季多潮湿,因此夏季受凉引起的伤寒,用普通的解表散寒的方子是不全面的,还要加上一些去湿的药物。藿香正气水,主要治疗夏季受了风寒,贪凉饮冷所导致的病证,因为贪图凉快,温度过低导致外受风寒之邪。又由于过多食用寒凉类瓜果冷饮,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停滞中焦,由于发生在暑天,故后人称之为“阴暑”。 严格来讲,藿香正气治疗的“阴暑”只是暑天的受寒感冒,并且伴有消化道症状,类似于胃肠型感冒,而并非是现代医学所定义的真正伤于暑热高温的中暑。这种“假中暑”现代也很常见,过度食用瓜果冷饮等寒凉之品,加之由于空调的普及,室内温度过低,尤其是晚上更容易受凉。 中医所称之“阳暑”就是现代医学的“中暑”,它是由感受暑热或工作生活环境过热引起,是真正的中暑。轻症中暑者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老百姓说的被热死了,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真中暑,中医理论认为暑为阳邪,是热邪,服用温热方子藿香正气不仅无效,还会加重病情,如同火上浇油。应该尽快把病人转移到凉快地方,脱离高温环境,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采用清暑去湿、益气养阴、豁痰解毒、息风止痉、开窍醒神等方法。常用方剂如下: 白虎汤——暑入阳明——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伤津气——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 生脉散——津气欲脱——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 羚角钩藤汤——暑热动风——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中成药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症状很轻微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食疗的办法,比如绿豆汤、西瓜等,都有解暑的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的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说白了,中医把暑分为“阴暑”“阳暑”,给现代人造成概念混乱。藿香正气治疗的是“阴暑”,假中暑,就是夏季的受凉感冒。而真正的中暑,相当于中医的“阳暑”,是由于环境高温引起,病情危重,比较急,和受凉感冒没半毛钱关系,喝藿香正气只会贻误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