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兵入關以前,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朝鮮、俄羅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清代八旗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及一些維吾爾、俄羅斯族人等。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左右兩翼設置:
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
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進駐北京後,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紮(京旗)、(禁旅八旗):
北京城內城是方城,按方位顏色佈防:
兩黃旗駐北方(駐德勝門、安定門);
兩白旗駐東方(東直門、朝陽門);
兩紅旗駐西方(西直門、阜成門);
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
八旗軍隊位置按“五行陰陽”劃分:
兩黃旗駐紮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
兩白旗駐紮東方,東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兩紅旗駐紮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兩藍旗駐紮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
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一張一合,順其自然的天理現象和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