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为学而乐 2019-06-27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

《孙子算经》卷下第31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答曰雉二十三,兔一十二。

【译文】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头35个,下有脚94只。问鸡兔各多少?答鸡23只,兔12只。

这就流传千年的经典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它解法有很多,下列三种算术算法:

(下面内容适合小学生阅读)

【解法一】(算术解法之一)以兔脚为主元思考:

设想头35全是兔,则应有35×4=140只脚,这样多出46只脚,可以用兔替换同样数目的鸡来减少脚数,每去掉一只兔,(换进一只鸡)减少2只脚,需要去掉多少只兔(即换进多少鸡)才能减少46只脚?显然

有鸡46÷2=23,

有兔35-23=12,

若用数学综合式计算为

有鸡(35×4-94)÷(4-2)=23,

有兔35-23=12.

答:鸡23只,兔12只.

【解法二】(算术解法之二)以鸡脚为主元思考:

分析自己思考,同理可得

若用数学综合式计算为

有兔(94-35×2)÷2=12

有鸡35-12=23

答:鸡23只,兔12只.

疑问:为什么不可以用头为出发点考虑,是因为鸡兔都是各有一个头吗?

答: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从寻找差异出发,是突破口亦是落脚处。

若从头出发,可用配凑的方法(假设有20只鸡,15只兔,那么就会有(20×2+15×4=)100 只脚,比实际多出了(100-94=)6只,这是因为把鸡看成兔,每只多算了2只脚,共把(6÷2=)3只鸡看成兔,加上原来的20只鸡共有23只鸡,12只免。)或者上述方法(假设鸡兔各有头2只,解法大概同二略),虽然麻烦显得蠢了些或不符合生活常识,但生活中的用处可能要比上两种大的多,方法没有优劣,思想同样可贵。(但方法对具体问题有繁简之分)

【解法三】(算术解法之三)金鸡独立法: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孙子算经

孙子给出的解法是: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

意思就是: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还有94÷2=47(只)脚。笼子里的兔就比鸡的脚数多1,这时,脚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可以类似得出下面方法(即上述解法二,但表述、构造的情景都不同):假如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还剩下94-35×2=24只脚 , 这时鸡是屁股坐在地上,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所以有24÷2=12只兔子,就有35-12=23只鸡。

翻译成算术方法就是:

兔数(94÷2)-35=12(只)

鸡数35-12=23 (只)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反思:解法巧妙而有趣,但突破点仍似“魔术师帽子里的兔子”,不易使个别学生掌握。张景中院士提出一种解释可谓独具匠心,他从学生的常识出发,自然地引出了解答。

先问:“兔有四只脚,为什么鸡只有两只脚”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经过思考,学生会找到理由:“不是不公平,鸡还有两只翅膀呢!”

问:“如果翅膀也算脚,总共该有多少只脚?”

这容易回答:35×4=140,140只脚。

“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94只脚,可见有多少翅膀呢?”

“140-94=46,46只翅膀!”

于是学生兴奋地喊出来:“23只鸡!”

这种解法,每个学生都能立即理解,即使不再复习,半年后他们仍能回忆起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去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有利于学习中的正迁移的发生,能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巩固和应用。

(以下内容适合家长及“以上”文化者阅读)

孙子给出的解法前文只列出了前面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后半部分“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即得。又术曰:上置头,下置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傻眼了吧,看得懂的人恐怕就没有几个了吧!(实际上“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我也不太懂)

如果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孙子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可能利用了方程的思想。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由于头条不识别公式编辑器,故用图

即笼中有鸡23只,兔子12只。

这是典型的代数解法,代数法解应用题有代数设想、代数翻译、解代数方程等步骤:代数设想的主要内容是设想问题已经解出,未知存在,用字母表示。尽量用字母表示已知,平等看待已知和未知量,允许施行代数运算。其目的是为翻译打基础。代数翻译是将题目的条件用数学的关系表示出来,找出未知与已知间的联系,常常表现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量。接下来的代数解法就不太难的了。

实际上所有的问题可归为两步:一是解决思想问题,就是如何做,包括条件分析、思路整理、方法选择等等;二是具体操作,就是对具体知识的运用。

小学生现在陷入题海难以自拔,于是老师或家长(图省事)总结公式、小孩子死记公式,久而久之小孩子养成死套公式的恶习或使之今后害怕数学。

算术解法对家长来说之所以难,是因为家长在后期的训练当中,人学的“懒”了,喜欢简单直接,不喜欢深入分析,对“简单”的小学数学题思辨、抽象的能力反而更弱了。

下面给出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手段,学好了人人都是辅导高手(只要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都可以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自己推而广之)。

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本题,(如上图中)你看出了解法一与方程组解法的关系了吗?

解法一就是方程组中(①×4—②)÷2的结果,家长要注意的就是不化简、不约分尽量用原题中的数字。你看懂了下面的关系式了吗?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同理可以求的兔的只数。

解法二就是方程组中(②—①×2)÷2的结果,即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余下内容同理于上诉解释故略去。

解法三就是方程组中②÷2-①的结果。

方程组①中的变量系数分别是1、1,②中的系数分别是2、4,故而为了弥合系数的差异有三种手段,①式有乘以2或者乘以4两种选择,②式有除以2一种选择(实际上还可以除以4,你能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吗?或者创设一个小学生好理解的情景)。

分析到此,可以看出算术解法不过是代数解法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接下来的关键点是你能否找到一种小学生好理解的解释了,我曾经写出来上面的算式让儿子自己解释其理由效果较理想,毕竟能说的出所以然的才算是真的会了吧(上面张景中教授的解释堪称经典)!

感想:首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丧失本已具有的直观能力,更喜欢抽象、逻辑故而会在辅导小孩子时捉襟见肘、手足无措,会做而不会讲,会讲但孩子听不懂(还说孩子笨)。希望家长可以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维来感受世界。

其次,若真的想辅导好孩子,就要多花心思、多花时间,你的精彩讲述就是孩子的福气,你干瘪的絮絮叨叨就是孩子的噩梦,也是全家的噩梦。

古算诗题系列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鸡兔同笼”

解题反思是个大问题

类题:(家长试试你需要用几分钟看出下面两个问题类似“鸡兔同笼”的)

1、 12张乒乓球桌上一共有34个同学在比赛,你知道正在单打和双打的乒乓球桌各有几张。

2、 30枚硬币,由2分和5分组成,共9角9分,则2分硬币有几枚,5分硬币有几枚。

注:如果关注的朋友较多,准备多更新一些古算诗题来致敬古代数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