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昏官“奉旨上任”遇到郑板桥“奉旨革职”差点被气死,你说解恨不解恨?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6-27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是历史上著名的艺人,尤其在绘画方面有特别的天赋,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画起来惟妙惟肖,特别形象生动。很多人为得到郑板桥一幅画,有时竟在他的府邸苦等数日,有时遇上郑板桥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让自己的下属告知大家今天可以来领字画,当然只限于那些穷得吃不上饭的贫苦人家,好让他们拿着他的字画去卖给一些富贵人家,再换点吃饭钱。郑板桥出身贫苦,他中了进士做官时,多为老百姓着想,很有坚韧和傲骨,经常嘲讽权贵。

据《潍县志稿》载,郑板桥调职潍县的第二年,潍县发生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灾荒,由于天灾尤其严重,很多贫苦人家被弄得妻离子散,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加上前两年的瘟疫、蝗灾等灾难,百姓无以为食,许多人被灾难饿死街头,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残酷情况。

郑板桥是这个县城的知县,手握有重权,面对着如此天灾人祸的惨状,他忧心如焚,心想:“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所以他就动用了手里的资源,想尽可能的办法来挽救老百姓的生计问题。

他先是向上司报告,请求赈济灾民。因事关紧急,他决定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按照大清律例,开仓赈灾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方可实施。于是有人劝他不要急于开仓,免得得罪上司。但一心想救灾民的郑板桥无论如何也不肯听,他激动地说:“现在什么时候了,等到上面的批准下来,老百姓可能都已经饿死了,若要问责,我来承担。”他私自开放了县里的官方粮仓,叫老百姓写借条来领取,为大家赈灾救济,此一举动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此举对于上层昏庸无能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看来,无异于要砍他们的脑袋。于是这些贪官想了一个阴险之计,派一些官兵假冒成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然后去排队到郑板桥开仓放粮的地方浑水摸鱼的去领取粮食。

这还不算,那没良心的官兵们还把领取到的粮食偷偷地放在郑板桥家的后厨里面,然后小心翼翼的盖好。

后来,朝廷派来大员调查赈灾一事,结果派人到郑板桥家里一搜,竟然搜出来很多的粮食,之后官府就给郑板桥扣了一顶大帽子,说他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名义上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可实际上却是在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私吞朝廷的赈灾粮食。

因人证物证俱在,这让郑板桥有苦难言,虽有许多老百姓为他说话,但官府只看如山的铁证,无奈被撤职查办。最后由于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才得以免去牢狱之灾,只不过脑袋上的乌纱帽再也保不住,而是被皇上撤去了。

哎,人生无常,不得已,第二天他就收拾行李,雇了一条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这天,在船上,他又喝酒赋诗作画好不自在,这会儿的郑板桥才是他本来的面目吧。可是就在运河前方的一个码头旁边停泊的一条官船上,他看到一人趾高气昂的在那里大呼小叫。

出于好奇,他就让小童把船摇过去,近处一看,原来是即将来接替自己上任的下一任知县,这条官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求运河上往来的所有的民船都要回避。

郑板桥知道,这个接替者不是什么好人,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他是朝廷一个大奸臣之子,叫姚有财,不学无术,既没有文化,也没有道德素养,只是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还不知廉耻的为了一个银子买来的乌纱帽而沾沾自喜。气愤之余,郑板桥自言自语说:“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大家都是‘奉旨’,你又神气什么?”郑板桥拿了一块绸绢,索性在自己的船上也挂上几个大字:“奉旨革职”,也挂到桅杆上面去,与对方“奉旨上任”的大字遥相呼应。

这时,对方看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要字画,但是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发生在这个不学无术的昏官身上呢?郑板桥也不答话,就直接大手一挥,一幅写好的短诗就成了。这个昏官拿在手里正高兴着呢,结果他定睛一看,原来郑板桥给他写了一首藏头诗: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每句话的开头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这一下,可让昏官气急败坏了,还差点气昏过去,哪里还有心情向郑板桥索要字画。

因为这件事,郑板桥的字画在家乡扬州就更加受欢迎了,他回去以后就在家里以卖画为生,为后世流传下来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