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可袁绍、袁术兄弟却是背道而驰,反目成仇。他们不仅没有把握好唾手可得的机会,还落了个生死族灭的下场。也许他们这种风格另类的兄弟情谊有了遗传性,不然袁谭、袁尚怎么又会继承父叔遗风呢! 东汉末年的形势变化 灵帝时,宦官专政、宦官弄权现象更加严重,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朝纲败坏、皇权旁落。宦官们无尽的贪污腐败和沉重的徭役赋税使人们不堪负重,生活苦不堪言。于是各地盗贼横行,反叛的军队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啸聚山林佣兵自重,烧杀抢掠对抗官府。再加上汉朝周边地区的烧当、羌胡、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对朝廷的不满,纷纷起来反叛。这时正赶上灵帝驾崩,董卓又废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玩了一招挟天子令诸侯的阳谋。内忧外患的东汉王朝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诸侯们面对这种情况都是人人自危、作壁上观。 故袁绍兄弟举义旗、集诸侯共伐董卓。他们表面上是清君侧匡正义,实则是勾心斗角,各怀鬼胎。 世人都是有私欲的,面对着汉王朝这个诱人的大蛋糕,如果说袁氏兄弟心中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估计他们早就把董卓当成了榜样,逐鹿中原当天下之主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袁氏兄弟的做法却沦为了诸侯们的笑柄,他们不仅没有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反而相互敌对,刀兵相加。 如果袁氏兄弟能够联合,优势显而易见 1.他们有着显赫的家世 袁氏家族从汉章帝开始连续四世都处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位。袁绍高祖父袁安章帝时任司徒之职;袁安生袁敞、袁京,袁敞在安帝时任司空;袁京生袁汤,恒帝时任太尉;袁汤生袁平、袁成、袁逢、袁隗,袁逢、袁隗分别担任过灵帝、献帝时的司徒、司空之职;袁逢生袁术、袁绍,由于袁绍是庶出,自幼便过继给了二伯袁成。 魏书有曰:自安以下,皆博爱容觹,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 可见袁氏家族在当时有着相当荣宠的地位,四世积累的荣耀光环,可谓是众望所归。 2.袁氏兄弟的个人成就 袁绍字本初,他凭借着家族优势,不断结交一些名望之士,但真正使他声誉达到最顶峰的则是曾经奔走救援了很多在“党锢事件”中受到宦官诬陷而牵连的儒学名人,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就被汉灵帝任命为中军校尉。显赫的家世加上众望所归的声誉,袁绍在董卓之乱中振臂一呼,成为了诛卓联军的盟主,自称车骑将军。占尽了天时人和的袁绍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又兵不血刃的得到了韩馥统领的冀州地区,很快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随后他北征公孙瓒,东讨黑山张燕,西伐匈奴夷狄,占据了并州、青州、幽州、冀州,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诸侯。 袁术字公路,灵帝时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讨伐董卓时担任后将军之职。之后他占领南阳,被曹操和袁绍击败后又占据扬州。 导致他们形成反目和失败的原因 1.政见不和,无端猜忌 由于董卓挟持献帝远在长安,加上交通堵塞皇帝年幼,袁绍便有了另立原幽州刺史刘虞为帝的打算,但是已有野心当皇帝的袁术从心里上很反感这件事,就拒绝了对袁绍的声援,袁绍为此便于袁术产生了怨恨之情。 既然政见不和,他们相互产生敌意就是必然的。所以袁绍就联合能够威胁到袁术的刘表当盟友,袁术则是引袁绍的对头公孙瓒当外援,公然喊话羞辱袁绍。至此兄弟情谊荡然无存。 此后只要是袁绍任命的官员,袁术就表示反对并率军攻打;袁绍痛恨的人袁术就加以拉拢联合,比如吕布。 2.心比天高,目光短浅 拥有了北方四州的袁绍,不仅人才济济而且兵精粮多,逐渐变得爱慕虚荣,收拢人才成为了他获取声望的一种手段,在自尊心作祟的心里下,不能听取正确的战略举措,失掉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大好时机。袁绍不会用人不说,还滥杀忠良。他有称帝的心却没有称帝的胆,曾经又位叫耿包的主簿劝说袁绍应该称帝,其实耿包说出了袁绍的心里话,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爱惜名声的袁绍只好把耿包杀死以澄清自己对东汉王朝的忠诚。 郭嘉是这样评价袁绍的: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袁绍不听良言,使得曹操很快攻破刘备,收服张秀稳定了后方。他把大好的机会全都留给了敌人,自己却不知把握时机,以致在官渡之战中多次出错,终于兵败羞愧而死。 相对于袁绍来说,袁术没有他那样广阔的地盘和实力强大的军队,也就是占据了扬州的部分地区而已。不知是他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实在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居然以一句“带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来掩盖自己狂妄自大的本色,强行对号入坐来实现他的帝王梦。当他夺得孙坚留下的穿过御玺后终于在公元197年称帝。 其实这件事对于所有的诸侯来说袁术的举动实在幼稚,也没人把他当回事,大家更是懒得站出来指责。 称帝后的袁术,骄奢淫逸更胜以往,宁可锦衣玉食的供养他的那些妃嫔们,也从不体恤连饭都吃不饱的部下们。最后坐吃山空,物资耗尽,士兵哗变,忧虑过度的袁术吐血而亡。他致死也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原来风光无限的袁氏兄弟最后却成为了别人的垫脚石,在别人功成名就的光鲜背后,当做了锦上添花的笑料。这岂不是可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