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古人常被今人笑,只缘今人误古人。 从结果来看,袁绍确实是失败了,在群雄并起的混乱年代,没能走到最后,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 但是否如此就能给他一句“打烂一手好牌”的盖棺定论呢? 《三国演义》流传之广,让国人对三国人物都能随口品评上几句。 袁绍,这位出身豪门的大公子,就是被人们耻笑了千年的人物,成为了志大才疏、短视自私的代言人。 古人常被今人笑,只缘今人误古人。 从结果来看,袁绍确实是失败了,在群雄并起的混乱年代,没能走到最后,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 但是否如此就能给他一句“打烂一手好牌”的盖棺定论呢? 所谓一手好牌,指的应该是袁绍的出身,袁氏大族、四世三公、世为高官,这种出身当然会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但出身是无法选择的,这种出身既有我们平常人眼中的天然优势,但也有我们不曾感受到的压力,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稍有风吹草动,便是出头的椽子。董卓进京,欲废少帝刘辩而立刘协,袁绍不肯,挂冠而去,董卓遂杀袁氏满门,包括袁绍的叔叔袁隗、哥哥袁基在内。 袁绍这才开始了自己闯天下的过程。 出身好坏,不容选择,关键看做事。 说到袁绍,很难不提官渡之战,这是袁绍被后人耻笑的最大证据。 官渡之战的惨败,使袁绍有了一个“长得帅 很无能”的人设。 其实即便惨败,袁绍的实力依然强大,曹操也一时半会拿他没办法;就像曹操也曾被火烧赤壁,但不能就此否认曹操的能力。 在那个群雄并起、纷争逐鹿的时代,袁绍,依然可以称得上是雄才武略的一代枭雄。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袁绍参与天下争夺,其实是白手起家的,并没有继承祖上什么地盘,况且袁家世代在朝为官,当的是京官,钱有,但并没有那个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军队、地盘,祖上留给他的,只是政治影响力而已。 袁绍虽然是袁家大公子,但并非嫡出,而是庶出,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这一点屡屡被那些大佬们嘲笔。 袁绍20岁时受征召走上了仕途。 据史书记载,袁绍长得姿仪弘雅,英俊威武,又受到了良好教育,当时朝野都认为袁绍是一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青年俊杰。 这样的人,朝廷不会埋没,先让他当了个濮阳县长,小伙子为官清正,很得人望。 袁绍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三年,他当时已看出朝廷宦官专权,蹇硕、赵忠、张让等“十常侍”把持朝纲,打击官僚士大夫,制造党禁,政治昏暗,袁绍不愿再出仕,又以补守父孝为名,再守孝三年,就这样在洛阳隐居了6年。 当然这六年时间他也没闲着,对于有想法的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 袁绍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张邈、许攸、曹操这些当时的豪侠之士,就是在这期间结交的。 一直到公元184年,黄巾军大起义,朝廷为镇压起义,这才被迫取消了党禁,这时大将军何进对袁绍发出了邀请,袁绍这才再入朝廷,任中军校尉。 何进是当时汉灵帝的何皇后的哥哥,他邀请袁绍,自然是看中袁氏显赫的门第与社会声望,以此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 而袁绍重新出山,则是想借助何进的身份,完成除去宦官,澄清政治的志向。二人各怀心事,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结为一团。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以蹇硕为首的宦官想立灵帝次子刘协,而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何进和何皇后当然要立长子。 袁绍看到了机会,他鼓励何进趁机除掉宦官集团,他分析说,“蹇硕宦官集团执掌大权日久,为非作歹,已是天怒人怨。你作为大将军,应该除宦官、择贤臣,整顿朝纲,为国除害。” 何进认为有道理,但下不了决心,为增强何进的信心,袁绍让何进召董卓进京,以壮大己方力量。 这一点,也是袁绍广为诟病的地方,认为召董卓进京是个昏招,由此开启了乱世。 其实,在那种情况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当时的战略目标是要诛灭宦官集团,拨乱反正,给大汉王朝续命。 董卓当时是以以豪迈侠义而又战力惊人闻名于世的,对于何进、袁绍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来说,董卓就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至于以后董卓作乱,只能说人性是不可考验的。 但何进在这件大事上犹豫再三,最后消息泄露,被骗进内宫,张让、段珪等宦官杀何进于嘉德殿前。 袁绍得知后,对宦官集团再不能容忍,他当机立断,决定以一己之力诛杀宦官集团。 于是他与叔叔袁隗佯称奉诏,带着弟弟袁术,提兵调将,直接杀入了宫中,袁术放火烧了南宫,袁绍大开杀戒。中常侍段珪等宦官则劫持少帝刘辩及其弟陈留王刘协连夜逃往小平津,被董卓所获。 宦官集团至此以这要的下场被诛。 从这段时期袁绍的作为来看,其对汉王朝是忠心的,既有策略又有能力,有着澄清玉宇之志。 但董卓进京,使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董卓因军事势力而执掌了朝政,袁绍本想与董卓合作,共扶汉室,但当董卓想以废立皇帝立威时,袁绍至此看出董卓非大汉忠臣。 袁绍掀翻了董卓的桌子。 董卓为人凶狠,许多人都很害怕他,但大家看看下面的对话,可感知一下袁绍此时的勇毅—— 袁绍说:“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皇恩浩荡,万民拥戴。皇上虽然年幼,但你不顾礼法废掉他,难以服众,恐怕不妥吧。” 董卓手按佩剑:“你怎么敢这么对我说话!我想怎么做,谁敢不从?” 袁绍也来了脾气,勃然大怒:“天下强者,难道只有董公!” 你以为天下只有你董卓敢这么耍横吗? 袁绍紧握佩刀,怒视董卓,然后扬长而去。 就这么从董卓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走了。试问,当时满朝文武,哪个有这样的气魄? 袁绍把朝廷颁发给自己的符节,悬挂在上东门上,连夜单枪匹马到了冀州郡邺城(今临漳县)。 袁绍,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打地盘的创业过程。 这样的袁绍,不值得让人佩服吗?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断然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 这才有了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西逃长安。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诸侯纷争,抢夺天下,袁绍也逐渐发展成了初期最大的势力集团。 袁绍的起家,是以渤海郡、区区八县弹丸之地为始的,即便是军饷,也要靠着冀州郡的接济。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袁绍打败了多个强大的诸侯,特别是灭掉了公孙瓒。 公孙瓒早年是打败鲜卑、围剿黄巾军发家的,随后打下了冀州、幽州大片土地,成为诸侯中最强势力之一,刘备、赵云这些牛人都在公孙瓒手下讨生活呢。 袁绍与公孙瓒交战了数年,彻底灭掉了公孙瓒的势力,逼得公孙瓒自杀,也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冀、并、青、幽四州,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 这样的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呢? 袁绍最后没能成功夺取天下,再加上他性格中确实有一些狂妄自大、不善听人言的毛病,所以屡屡被后人耻笑,但哪个人,特别是大人物,是完美的呢? 如果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袁绍这个出身豪门的大公子,并非是一无所能的纨绔子弟,其志向与才略兼具,事业在他死前也是做起来了的,到他死前,袁绍集团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势力。 其实如果我们细看历史,就会发现,袁绍打下来的地盘里,就没有从他手上再被别人抢去。 袁绍的对手可都是如公孙瓒、曹操这样的大枭雄,能有如此成绩,很不易了。只是袁绍运气不好,不够长寿,他死时也就五十多岁,如果老天爷再多给他几年时间,不知道历史会不会重写。 如果说袁绍哪里做得最不好,可能就是他育儿无方,断了袁氏一族的英雄之气了吧。 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们很不争气,只会好勇斗狠,很是乏善可陈,被曹操各个击破了,袁氏一族,就此失去了汉末争霸天下的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