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明,1948年8月生于上海。曾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中国诗词年鉴》副主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飞瀑集》《新风集》《路石集》等诗集出版。万界仙踪 张青云 出峡 翠阜红崖艳夕曛,巴歈楚些渐无闻。 舟中忽作还乡梦,只隔巫山一段云。 雨夜 飘帘檐溜渐如酥,叵耐春寒沁薄襦。 谁念红楼听雨客,一灯如豆梦夔巫。 杨逸明点评: 诗词创作我主张“意深词浅”,但也不反对“意深词深”,只是对于“意浅词深”的诗词较反感。因为玩深沉故弄玄虚,有时正是浅薄空虚的表现。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到上海落户的“三峡移民”,对于故土一往情深,梦寐难忘。诗句感情真挚,语言虽然是传统的味道,“似曾相识燕归来”,却很典雅,能感动人。有人说郁达夫的“七绝犹有唐人风韵”,“置于唐人集中,几可乱真”。这两首诗也以丰神情韵擅长,一样可获得此评语。 侯孝琼 鹧鸪天·深圳西丽湖度假村 难得人生稀里糊,假村度假亦吾庐。近无绿树村边合,远接商城十里余。 蛙鼓闹,鸟喧呼,录音不与自然殊。平畴何处寻禾黍,或有豪华高尔夫? 杨逸明点评: 西丽湖与稀里糊谐音,度假村确实是个假的村庄。蛙闹鸟喧,竟然是放的录音。住在这样的度假村,风景虽不可谓不美,但是总觉得有一种不足。“假村”、“商城”、“录音”、“豪华高尔夫”……诗人一定在作深层次的思考,但是不愿意多说什么,读者却从中感觉到了言外之意。“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写诗的高手。写诗首先要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调侃、幽默、话外有话,含而不露,对于语言把握的要求就更高。 丁德明 武夷山饮茶 武夷溪水涌心潮,云雾蒸腾暮日烧。 小镇试看茶碗里,人人穿上大红袍。 注:大红袍是武夷山名茶,产自武夷山星村镇。 杨逸明点评: 大红袍茶自然很有名,作者在武夷山品尝大红袍茶,不从正面描写,不从人人能道之语讲起,却偏偏从一个小小茶碗里剪取一个小镇上人们喝茶的镜头。前两句铺垫:第一句写溪水和心潮,水有了;第二句写暮云和落日,红颜色也有了。于是不必从大处观景,只须在小茶碗里就能看见人人都穿上了大红袍。整个武夷山和小镇,全部沏入大红袍的茶汤里了。写诗要出新意,普通景物,经诗人之笔一剪裁,就显得妙不可言。 武夷山隧道 武夷山脉隧桥长,车入弯弯曲曲肠。 岩洞时差难适应,瞬间黑夜出朝阳。 杨逸明点评: 坐飞机跨越半个地球,需要适应时差。坐在旅游车里不断穿过武夷山的山洞,竟然也会被诗人想象成时差的变换。写诗要有大胆丰富的想象、联想、痴想、幻想……越离奇越妙。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能出人意表,却仍在情理之中,方妙! 《中华诗词》2013年第7期“名家荐评” 作者 | 杨逸明 编辑 | 章雪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