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嘴被蚌夹住,怎么对话?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小学生的这一“灵魂考问”登上了热搜头条。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末,李娟回到垫江老家,正在和家人拉家常的她,突然被侄儿黄圣凯拉到一边问问题。侄儿黄圣凯今年11岁,目前在垫江县文化路小学读五年级。 黄圣凯问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听完这个问题,李娟当时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为了给侄儿解释清楚,李娟也查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这是《战国策》里面的一篇文章,侄儿学习的是这篇文章的白话文。”看了原文的李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给侄儿解释,只好告诉他“《战国策》里面就是这么写的”。没想到侄儿又问:“到底是《战国策》里的这个故事是瞎编的,还是里面的赵惠王太傻了?” 李娟说:“后来我问了他们语文老师,老师也说这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他仍不满意,他认为,即便是故事,也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寓言故事允许有一些想象和夸张,而且这个故事本身是为了说明道理,并不是以讲故事为主。但是,从生活逻辑来看,这个故事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看过,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阅读不仅仅是“看书”而已,“看书”只是“眼到”,阅读还需要思考。带着问题读书,以“找茬”的心态读书,你会收获更多。 “凿壁”了还能叫“借光”? 《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凿壁偷光典故的由来。也有人把它说成是“凿壁借光”。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借”和“偷”这两个动词,哪个更合适? 其实道理很简单,若是“借光”,去邻舍家看书就好,何必“凿壁”呢?凿穿两家的伙墙,把邻居家的光线引进自己家,用“偷光”正合适,怎么会是借呢?“借”是告知对方,在对方同意后,正大光明地使用。而“偷”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进行。不管怎样说,在这里,“偷”肯定是比“借”要合适。可能后人敬重匡衡,不想用“偷”这个字眼玷污了他。不过,事实就是事实,不容混淆。 “寒号鸟的故事” 最近翻查小学课本时看到一个故事,名叫“寒号鸟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有些耳熟,但我分明记得是“寒号虫的故事”,也就是成语“得过且过”的来源。“虫”“鸟”之别,本非大事,但是我又确实想知道,到底“寒号虫”“寒号鸟”哪个名称更合理。 后来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个故事的出处是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原文是“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很显然,出处里并没有“寒号鸟”这个称呼,可能后人讹传,因“五台山有鸟”一句,改寒号虫为寒号鸟。 然而,这样的改动却使寒号虫的本来面目不清晰了。寒号虫又名橙足鼯鼠。它的粪便是中药五灵脂。五灵脂是这个样子的: 很显然,寒号虫并不是一种鸟,就好像鲸鱼并不是鱼一样,古人于此分辨不清,今人若信寒号鸟之名,则会闹出笑话。寒号虫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鸟类只有一个泄殖腔,所以鸟是不会“撒尿”的,它们的粪便总是稀稀的,与我们对“脂”的印象相差甚远。所以依我之见,不若不改原名,既不失严谨,亦减少误会。德国最早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原译作《尼贝龙根之歌》,后来考虑“尼贝龙根”不能区分是人是物,故改今译,这种修改是有益的,前一种则是有害的,不可不慎。 朱光潜说“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有一次,诗人贾岛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锤炼诗句,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历代学者对于韩愈的改动都很赞赏。但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 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 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 ‘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本人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你觉得朱老先生的见解如何呢? 我初见朱先生的见解是十分佩服的,但是,后来我又见到新近的一些研究,我觉得事情还可以讨论。比如《试论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推敲”说》一文中说: “推”理所当然比“敲”无力、安静,似乎与这样安静的夜晚更加调和,以静衬静,很妥当和协调。然而,冷寂的夜里,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和鸟儿惊慌的攒动,会来的更直截了当、干净利落一些,以动衬静,未必就会破坏了这种协调,往往,相反的冲突会达到更好的反衬效果,使冷寂的夜晚在剥啄有声的敲击下显得更加空旷、更加寂静。 以上是我读书时发现的三个问题,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找茬”“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我是提倡以“找茬”的心态读书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更多问题。 阅读需要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无意义的,它不能使你的思维得到任何提升。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收获,多数时候,这种收获甚至比原书中的收获更多。 我们读时文、读美文时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看,就不能理解时文好在哪,美文美在哪。只看老师的批注,没有自己的见解,终究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就像庄子书中所说的“罔两”,只是影子的影子,没有自己的灵魂。 因此,读时文、读美文,既要看老师的鉴赏文字,也应自己思考,看老师的评价是否合理,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与大家探讨,这个过程会使你收获良多。就像我们常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每人就有两个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在阅读中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新课标大语文公众号的《时文选粹》《美文选粹》《作文头条》等栏目在2019年暑假期间将持续更新,文章内容多为主流媒体文章、名家作品及原创命题,涉及热点话题与美文素材,并附有名师点评和供学生思考的话题。学生可边读边思考,并与全国的高中生一起讨论,交流,在这个暑假学会读书,收获知识,结交朋友,提升思想。如果留言见解独到,启人心智,还有精美礼品赠送。 这个暑假让我们以“找茬”的心态读书,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做到“眼到脑到”。 |
|
来自: 风霜一剑1w4brj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