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说,身为艺术家,他一直是一个“生活的信奉者”:“如果生活真的感动了你,你的作品就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社会效应;而如果没有沉底到生活中去,哪里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动呢?” “什么是生活?周遭一切都是生活,大小生活叠加,就是社会。关键是艺术家要有良知,要有担当,对生活挖得深才能触动心灵。”在施大畏看来,艺术创作有两种需求:生活需求和生命需求。前者与市场有关,市场可能带给你财富;后者源于生命的本能,就像荷兰画家梵高,即便穷困潦倒、终日受病痛折磨,仍旧要作画一般。“当下艺术创作的状态浮躁,正是因为诸多年轻艺术家们把作画当成了改变生活、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功利之下,艺术创作不再纯粹。” 施大畏告诫年轻人,艺术不是艺术品,艺术是崇高的。如果迷恋艺术品市场,只把作品当成流通的艺术品,把优劣交给市场判断,艺术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而且再也回不来了。 “也许你的画能卖个几百万,但你永远达不到大师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说,艺术不是社会功利的需要。惟有凝结起生活的感动和艺术家精神,才会跳出自娱自乐的个性小圈子,思考广阔社会的共性问题,才有可能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大热,部分艺术家作品的身价在市场日涨。艺术品市场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的艺术家适度参与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某些人过分看重市场,被艺术市场的浮躁所囿,他们的创作为市场所左右。长此以往,真正受内心驱使想去创作的作品可能越来越少,而市场程式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艺术的原创力也因此而弱化。“艺术家不能仅仅因为画卖得好就沾沾自喜,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创作出一批真正无愧于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他说。优秀画家创作重大题材、重大主题作品,从短期看可能未必有多少市场收益,但是在艺术的提升突破上却是不可或缺的。 施大畏(1950年生)浙江湖州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华艺术宫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