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散火法 运用升阳风药,用以治疗以元气被遏,郁火上炎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的方法,称为升阳散火法。 代表方 升阳散火法的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火郁汤等。 升阳散火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药物组成为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5g,炙甘草、柴胡以上各3g,防风2.5g、生甘草2g。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可用于治疗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火郁汤出自《东垣试效方》[程岚1] ,由升麻、柴胡、葛根、白芍药以上各10g,防风、甘草以上各5g药物组成。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渣,稍热,不拘时服。临床上用以治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内经》云:“火郁发之”。 想了解更多有关升阳疗法请关注“胡臻国医工作室” 临证治验] 赵某某,女,42岁,温州医学院教师,2006年9月就诊。 患者于5天前出现逐渐出现左额至耳前后皮肤焮红疼痛,疼痛渐日加重,察其左耳后皮肤成簇白色脓疱,发热,体温达38.2℃,心烦便秘,口苦咽干,头目眩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厚微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疗原则:和解少阳,宣散透邪。 选方用药: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炙甘草5g、生姜9g、大枣4枚、蝉衣6g、僵蚕12g、生大黄10g、姜黄10g、枳壳10g。三剂,每日一剂,[程岚3] 水煎服。 当天一剂后热退,三剂后疼痛明显缓解。 二诊:继原方,改制大黄10g,共5剂,再加减调理20余天,病愈。 按语:此为肝胆郁火又复感受火热之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脉络所致的蛇串疮。湿热毒邪极易停留筋肉皮肤之处而致疼痛。其疼痛剧烈呈带状且疼痛固定不移,其发病部位也多见于腰胁、胸背及头面等多条经筋结聚之处而不入脏腑,正与经筋的特点相似,因此认为蛇串疮尤其有后遗疼痛者主要表现为经筋部位病证。运用循经辨证理论,循行过头面部的经筋主要是足少阳经筋。 根据中医辨证,蛇串疮多由于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受火热之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脉络所致。《伤寒论后条辨》认为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能疏利三焦而通达上下,和畅气机而协调表里。且煎药之法亦有深义,煎至一半,去渣再煎,以臻淳,是为和剂煎法之要妙。立法制方遣药煎煮处处着眼于一个“和”字,此正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的基本依据,和则不争,和则顺达,方能次第从容。升降散,又名太极丸。多数医家认为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实际上可能最早见于明代医家张鹤腾编著的《伤暑全书》。升降散为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强调升降散的重要性,称其为治疗瘟疫总方。由于升降散组方精当,疗效显著,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极为近代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也是中医药治疗SARS初期的常用方。升降散是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用药仅六味,但选药精当、用药轻灵、味少力专。杨栗山仔细分析了升降散方中所用药物的配伍关系,以及各味中药的药性。他说:“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认为白僵蚕辛苦,气薄轻浮而升,为阳中之阳,能祛风除湿,清热解郁,除痰散结,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甘寒,开宣肺窍,祛风除湿,凉散风热,涤热解毒,姜黄辛苦温,行气散郁,祛邪辟疫,大黄苦大寒,上下通行,抑制亢盛之阳,米酒性大[程岚4] ,辛甘苦,善行驱邪;蜂蜜甘大凉,清热润燥。杨氏[程岚5] 瘟疫十五方,僵蚕、蝉蜕为必用之品。升降散中蝉蜕、僵蚕为君臣之药,意在辛凉透邪、解郁散热。杨栗山用来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之所由来”。火热内郁为升降散适应证的主要病机特点,本方宣郁清热之力甚著,所以能“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它寒温并用、升降兼使、表里双解、透泄并举,从升降散的组成我们知道,它的功效是辛凉宣透、升清降浊、攻下逐瘀。它是治疗瘟疫火毒内郁三焦、气机不畅病证的主要方剂。升降散所适应病症的病机与瘟疫的病机相同。若不用辛凉解散,则邪热不得外泄。故用升降散来解郁透邪、调畅气机以治疗火毒内郁三焦,气机不畅的病证,尤其是瘟疫初期的病证更为适合使用。对于该患者用小柴胡汤为主方清解少阳,并以升降散升阳散火,助清解少阳之邪。两方共用达清解少阳火热,宣散透邪之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