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类形成和推广熟食生活。它不仅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还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同时,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 ![]() 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部分少数民族,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了从取火、用火到生火及建造火塘的漫长过程。 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铺”。一般置于房间的转角处,四周用砖石砌起来,约尺把高,一平米见方的台子,火塘正中安放一具生铁铸成的三脚架,上面是一个圆形的铁圈,下面是三根向外的铁架。 火塘这块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在经历千百年后浓缩着社会人文的深奥内容。它也随之演化成为各民族神秘的文化象征物,反映着他们特殊的文化心理。 绽放异彩的火塘文化 1纳西族 纳西族的火塘神称为“佐”。相传是十个无父无母的兄弟姐妹,天神叫他们专司人间火塘,每月初一下凡,察看各家火塘及火塘周围的情况,并把所见所闻记在火塘周围,二十四日上天禀告天神。 从此,纳西族便有每月二十四日前清扫火塘及清除火塘周围门板梁柱上的灰尘的习俗,意思为清除掉火塘神兄弟姐妹所记下的东西,使他们不能禀告给天神。 还记得,当偶尔生火做饭的小辈随意拿着一根柴往灶窝里塞,大人经常会提醒着:“柴尾先进、柴尖在后”,当时不知何故,后来才渐渐理解。 “进柴”与“进财”同音,寓意只进不出,故柴尾先进、柴尖在后。同时,纳西人还讲究不烧对柴,以防止两人争吵,这也和松明的烧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纳西人对火塘的痴迷是写在脸上的,傍晚是火塘最热闹的时候。劳作回来的人们,煮着一锅米,一家老小围坐火塘周围其乐融融,氛围甚好。 2摩梭人 提起摩梭人,听得最多的就是神秘的“走婚”习俗,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另一种文化——“母屋火塘文化”。祖母屋是母系氏族大家庭的中心,是整个家庭饮食、待客、议事、祭祀等活动的核心。 ▲火塘 ▼文化 一般摩梭人祖母房内的上方为锅庄和火塘,火塘上方是宗巴拉,用来做祭祀食品给灶神与祖先。通常去摩梭人家里做客,都会带一点食物等礼物,而这些食物一进入主人家里都会首先祭供在宗巴拉上。还有些家庭也会供海螺,每逢在过年或者举行祭祀、敬神活动时,宗巴拉上则会摆满贡品。 在迁居新房时,摩梭人也定会举行庄重的祭火仪式。达巴在祭锅庄神时,通常要诵整本《秋多》经,“秋多”,意为“我看见”,以此来祈求家庭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一般每日的三餐前,饮茶或者吃饭都会先向锅庄献上一点,同时叫一声“秋多”,表示敬灶神。火塘是摩梭人母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着摩梭人的历史,也燃烧着摩梭人的希望。 3藏族 藏族的火塘一般设立在房屋的第二层中央右边角,面积占房屋的四分之一左右,它是全家人的吃、住、休息、娱乐的地方。安多藏语统称为“塔夸”,古时候也叫“杰尔布”。 作为伴随藏族人民一生的火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赋予了保障人类生产和多用途的属性,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火塘文化。 火塘的出现,首先满足了人们对饮食的需要。人们使用火塘熬茶、做饭,而聪慧的藏族人民在做好饭菜后,用石板或木板放在三脚架上,将饭菜摆在石板或木板上,这样既有了餐桌也能使饭菜得以保温。 如果是在野外放牧或临时一两天做事,可以用3个石头支起灶,而且把这个临时用的灶同样与家里的火塘一样看待。 藏族地区普遍具有高山严寒、湿重、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如何让家人在这样严酷的地方生存,保暖就成为了重要的条件。 当房屋外天色已黑,寒风呼啸时,屋子里因为有了火塘而温暖如春,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欢声笑语,丝毫不被外面的严寒天气所影响。 祭祀也是藏族火塘文化中重要的特色之一。藏族的火塘祭祀并不是祭祀“火神”,而是祭祀“灶神”。若熬茶、做饭都先要敬灶神,然后再让人吃喝,其它做出的食物在家人享用以前,先要取一点敬灶台,让灶神享用。因此,藏族人的众多祭祀活动都是在火塘之中,神龛之上进行的。 4彝族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获得光明、温饱以及占卜吉凶;在节日里,他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按照彝族人的观念,活着时他们以火为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 火塘就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对火的崇拜,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它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 围坐火塘,尊卑长幼各有其位置,靠墙壁一方,正中为客座,最长者居中,其余的则依次排列左右;靠堂屋一侧为下方,位最卑,一般为小孩位;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不能相混。否则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会使主人家招致不吉利。 火塘里烤出的慢生活 除了做饭、取暖、祭祀之外,火塘文化最难忘的自然是一个火塘一罐茶的场景。火塘边香气氤氲的罐罐茶总是勾起了人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丽江地区的居民有一种独特的熬茶方法和饮茶习惯,他们用差不多拳头大小的陶罐熬制出来的茶水香醇浓郁。煮茶时用力撇一小块放进茶罐中,慢慢煎烤一会儿,待茶叶烤至微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便冲入一勺开水,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声,茶水便渐渐煮沸。 有些地方的人们此时会加一点食盐,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会升至罐口,犹如绣球花状,扑鼻的茶香久久不散。捏住茶罐的小把,倒出一小碗,轻轻吹几下,小抿一口,苦中带咸,唇齿生香,风味独特,可谓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