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述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一生

 泊木沐 2019-06-28

齐白石《清白传世图轴》1945年 纸本

署款:清白传世。秋崖先生乡大人雅正。齐璜白石八十五岁。

钤印:悔乌堂(朱文) 白石翁(朱文) 齐璜老手(白文) 湘潭人也(白文) 老年肯如人意(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朱文)

进入创作鼎盛期的齐白石,心中一直有个警钟。居住长沙的算命大师舒贻上曾给他算命,说他75岁会有一场劫难。为了躲开这个劫难,1937年,齐白石按虚岁习惯给自己加了两岁,以“瞒天过海”法自署77岁。但是,劫难还是来了,国难当头,北平陷落。原本在北京艺专担任教授的齐白石辞去教职,闭门家居,谢绝见客。当时,齐白石名气在日本很高,很多日伪高官都想求画。齐白石一概回绝,写了不少“谢客”便条,收效甚微。1943年,不堪求画困扰的齐白石在住处大门上张贴四个大字“停止卖画”以避乱世。对于一个靠卖画为生的画家来说,停止卖画之后,一家人的生计就成了问题。面对家乡好友的问询,齐白石做“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以示气节。直至抗战胜利,齐白石恢复卖画刻印,同年为秋崖先生做《清白传世图》。1946年,北平艺专复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

单元名字来源于馆藏作品《雁来红》,上提到“少年无此好红颜”,借“老少年”之名表达一位画家在艺术盛期的成熟和自信。

齐白石《扁豆图幅》1932年

178×58cm 81×34.5cm 纸本

钤印:木人(朱文) 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朱文)

从这件作品署款可以看出,这是有人求画而作。“吾年来衰老多病,点墨如金,往复如再有雅命,恐难于报答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齐白石已名满天下,坊间作伪牟利者日渐猖獗,不少齐白石的好友、弟子都买到过假画。为了防范造假,齐白石特地刻制“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印鉴,并在真迹上钤盖。

齐白石《母子图轴》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的这幅母子图是由中国法学先驱陈尔锡先生所作题跋,上面写到“作者初来京时,曾与亡友陈君师曾过访,师曾出其画盛张之余,始识所谓齐白石。今师曾物故已数年,白石亦久不见,其画则犹是也,尔锡题。”所写便是陈师曾与齐白石那次晤谈,对齐白石后来的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陈师曾47岁时去世,齐白石十分悲痛。

齐白石《雁来红立轴》

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对雁来红的描绘不但数量大,而且独具特色,成为他的代表性题材。这幅雁来红立轴左侧有署款“少年无此好红颜。借山吟馆主者衰年手笔。春日晴窗。”纵观齐白石的一生,可谓大器晚成,“少年无此好红颜”也是齐白石对自己的中肯评价。

齐白石《花卉图轴》约20世纪30年代中期

175×42cm 136×34cm 纸本

署款:春风未暖亚枝斜,雨水初干正著葩。桃李未开梅已过,闻香犹有玉兰花。三百石印富翁画,并题近句补空。

钤印:老白(白文) 木居士(白文) 老夫也在皮毛类(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朱文)

此件作品并未标注年款,因画作上有“老夫也在皮毛类”一印,其创作时间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变法”过程中,因陈师曾与吴昌硕的师徒关系,齐白石得以借回吴昌硕的画作反复临习揣摩,受其影响颇深。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等北京、上海画家的四百余幅作品赴日本参加“第二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白石作品以单幅250银元的高价全部售出,大大超过了同时参展同行。吴昌硕于此次画展后曾说到:“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齐白石知道所谓“北方人”即指自己,并于1924年首次刻治“老夫也在皮毛类”以自嘲。

本单元展示了齐白石早期初学绘画时的作品。齐白石早年以木匠为业。1889年,27岁的齐白石拜萧传鑫、文少可、胡沁园、陈少番等为师,开始正规学习诗文书画,老师们给他取名为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以便题画之用;后又拜入晚清名士王闿运门下,得以进入湖南乃至全国性的文人交游圈。

1902年,在朋友夏午诒、郭葆生的督促和安排下,40岁的齐白石第一次走出湖南远游西安,开始了他有名的八年远游之旅。至1909年,齐白石相继出了5趟远门,游历了陕西、河北、江西、广西、广东和江苏六省,跋涉过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华山、嵩山、庐山、阳朔和桂林等地,其间对各地的名山和水文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在远游中结识了友人郭葆生、樊增祥和李筠庵,在他们的居所处直接观摩了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罗聘等大家的真迹。出行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让他的绘画和印章作品走入了大众视野。

王闿运为齐白石题写“寄萍堂”,寓“世事如寄,人生如萍”之意

齐白石也挣回不少养家糊口的银子。他在第三出从钦州回来,退掉了原先租用的老宅,买了一处旧房子翻新,取名叫“寄萍堂”,堂内另辟一个书房叫“八砚楼”,以他前三次远游外地带回的八块砚石取的名。最后第五归再次从钦州归来时,齐白石结束了他的远游时期。1910年,齐白石修葺寄萍堂,开始近十年的幽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整理远游画稿,创作了《借山图》《石门二十四景》。50岁时,齐白石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倾心于徐渭、八大、石涛的写意画:“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本单元主题出自他的自用印“一丘一壑自谓过之”。齐白石骨子里对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志向颇为自信,其早期绘画构图奇异,用色清雅,画面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个人特色初见端倪,已经成为地方绘画名家,为日后成为大师奠定了基础。

齐白石《黛玉葬花图》纸本

署款:松盦道兄教,弟齐璜少年时作,衰年补识。时己巳春,同在燕京。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以《黛玉葬花》开篇。齐白石30岁左右以画像谋生,同时也为人画山水人物等,其所画仕女图深受乡亲喜爱,甚至有“齐美人”的美誉。这幅《黛玉葬花图》就是此阶段作品。这幅画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任何款和印,左上一行字是1929年补的款。款中的“松盦道兄”为黎培銮,湖南湘潭人,举人出身隐逸家居,富收藏名人字画,能治印,齐白石初学篆刻时,常与其切磋。没有署款,在齐白石的早期作品中很常见。虽然他画工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终因其木匠出身被人轻看,很多人求画而不要题款。齐白石心中明白,为了挣钱吃饭也就不去计较,转而努力拜师学艺。

齐白石《佛手山茱萸扇面》1892年

30.5×57.5cm 28×18.2cm 纸本

署款:光绪□(十)八年□月,奉夫子大人之命,受业齐璜学。

钤印:齐璜之章(白文) □□(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藏(朱文)

此件佛手山茱萸扇面为目前发现的齐白石有年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款中题“光绪□八年”有两种可能,一为十八年(1892),一为二十八年(1902)。从款书风格、水准看,应是1892年(30岁)所作。题款中的“夫子”为胡沁园,他收留齐白石学习诗文绘画,为他聘请老师,同时也是齐白石的第一位花鸟画老师。他是齐白石从木匠走向职业画家的恩师。

齐白石《凌霄花图》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作品。因拜在胡沁园门下开始正规学习书画,此时齐白石的线条功夫已得到强化。这幅画充分实践了胡沁园的花鸟画观点:“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

齐白石 《仕女图轴》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画作于1901年,当时齐白石39岁,处在远游的前夕。此时的他从事职业创作近10年,常年读书、作诗、习字、画画,身上沾染了更多的文人气息。从整体上看,比《黛玉葬花图》多了几分清雅之气。

齐白石《山水中堂》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幅画中描绘了秋天一位士人携童子渡桥访友或归家的情景。此画中勾皴点染皆亦步亦趋,是齐白石学习“四王”山水的例证。后来,齐白石摒弃了这种程式化的画法,强调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可谓是创新力极强。整幅图,其构图、用笔皆合乎法度,设色清丽,用笔熟练。

齐白石《鱼乐图》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幅鱼乐图描绘了大大小小22条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那条鱼,翻着白眼,是致敬八大山人的画法。这一时期,齐白石受八大的影响很深,他后来有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中,雪个即是八大山人。

齐白石《摹八大墨荷扇面》

1901年 30.5×57.5cm 28×18.2cm 纸本

署款: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

钤印:濒生(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朱文)

这是迄今所见白石仿八大山人最早的作品。齐白石在署款中写到:“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郭武壮祠堂为湘潭郭人漳(葆生)之父郭松林祠堂。齐白石当时客居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迹,非常高兴,便摹写在胡仙谱的扇子上。

齐白石《山水图轴》1909年

200×53cm 75×40cm 纸本

署款:璜。时己酉四月,同客东兴。

钤印:臣璜之印(白文)

收藏印:泰和萧氏(朱文)

1909年(己酉)初至夏天,齐白石再次赴广东钦州,为郭葆生代笔作画。期间曾到东兴。此图是年作于东兴。较之齐白石30多岁时的风格,此件山水画已发生转变,构图高度提炼,笔墨也趋于简单,整幅画有一股文人戏墨的意味,可以看出八大、金农山水的影子。远游时期,齐白石在与友人的交流中,临仿了更多明清名家的作品,并快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齐白石《菖蒲蝦子图轴》 1916年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幅画作于齐白石53岁时,画中有一株菖蒲和一只青虾。从画面右上侧的署款中,我们可以知道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下有菖蒲,尝有虾来去其中。少时,齐白石经常偷偷的画所见到的星斗塘景象,而不让祖母知道。若使祖母发现,就会被禁止画画了。而如今,已过了四十三年,池塘中的菖蒲虽然还在,但祖母已经不在了,使齐白石不由发出了感叹。

齐白石《山水屏》之二 1925年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里展出的六件山水屏绘于1925年,属于齐白石变法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齐白石的山水画在构图上更加简洁,突出主体,通常以具有生活情趣和现场感的景物作为画面的主体,少程式化,重现场感。在用笔上,多为粗笔山水,非细笔繁皴。

多组条屏山水在齐白石的创作数量里极其稀少,存世就益加稀缺。据《白石老人自述》,1900年,齐白石在老家以衡山七十二峰为一盐商画成一套《山水十二条屏》,得银320两,换得40亩水田,惜此作下落不明。本年又为北京名医陈子林作《山水十二条屏》。后1932年,齐白石又为四川军长王缵绪绘一套《山水十二条屏》,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齐白石《飞瀑图轴》

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齐白石变法期中,即使是那些构图繁密的作品,细数之下,所绘对象也极简少。这幅《飞瀑图》是一幅高达178厘米的大轴,截取了瀑布的一角,近景有巨石数块,并绘松柏三株。中景为峻峭的陡壁山,泉从上奔泻而下,很有气势。在构图取景上,齐白石别出新意,这种“仰望而不见顶”的描写法,增加了画面的联想空间,拓展了作品的意境。

齐白石《孤舟渡海立轴》 纸本

下侧钤朱文印“阿芝”和白文印“木居士”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幅《孤舟渡海立轴》画面主体为浩淼的水波,远处有一孤蓬小舟载一人于浪间沉浮,近景则为岸渚的一片树林。齐白石擅于画水,极富表现力。时而以大段空白来暗示江湖无边无涯,时而又以精细稠密的平行波纹,来刻画浩淼烟波和浮光动感。

1926年春初,64岁的齐白石回南方探视双亲。到了长沙,却因战事阻塞道路,迫不得已于2月底折回北京。其母三月初得病,月末去世,还再三的问:“纯芝回来了没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没有看见纯芝,死了还悬悬于心的啊!”是年七夕,齐白石又接来信得知父亲病危。当时湘鄂两省正值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激战,而广东方面又大举北伐,沿途兵军拥挤,亦难通行。齐父于七月初逝世,齐白石最终未能得见一面。

齐白石《牵牛图轴》1949年

152.5×55cm 103×33.8cm 纸本

署款:锡振先生属画,八十九岁白石老人。

钤印:齐白石(朱文) 吾所能者乐事(白文)

牵牛花为齐白石花卉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此幅牵牛花以湿墨画出牵牛花叶,不用墨线勾勒叶脉,加以藤蔓缠绕,簇拥着牵牛花朝上,面向天空。齐白石画牵牛花始于跟梅兰芳相识,梅兰芳家里种了不少的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都是齐白石见所未见的品种,从此齐白石开始画牵牛花。梅兰芳对齐白石一直非常赏识。齐白石刚到京城郁郁不得志,但梅兰芳对他十分尊敬友爱。齐白石曾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齐白石《群虾图轴》1950年

220×62cm 105.2×34.6cm 纸本

署款: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画于京华,年九十岁,庚寅。

钤印:借山翁(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藏品章(朱文)

齐白石《群虾图轴》 1950-1951年间

192.5×57cm 101×34cm 纸本

署款: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画于京华。

钤印:白石翁(朱文)

虾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在此次展览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有该题材作品展出。这两幅作品均为齐白石九十岁左右创作,可以清晰看到齐白石水墨画虾的演变:早期画虾参照前人,中期虽然外形生动但是墨色缺乏层次,晚期进一步概括、提炼形象,特别是在虾头的淡墨中加入一笔浓墨,体现虾头的透明感。传神写照皆来自于细心观察。齐白石早年生活在乡间,多处可见小虾。定居北京后,他在画案上的水盂中蓄养了长臂青虾,日复一日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写生,对虾的结构和动态默记于心。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改进,齐白石晚年画的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齐白石《红梅图轴》1950年

206×50.5cm 101×34cm 纸本

署款:三百石印富翁白石九十岁。

钤印:齐璜(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印(朱文)

齐白石《红梅立轴》 1956年

纸本 画中所钤“白石”印制于1936年,边款刻有:丙子客成都,自倣前刻。白石。

湖南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梅花也很有特色。他一生画的梅花也有很多。齐白石画梅,在技法上以凝重的金石笔法画枝干,以浓艳的洋红点花卉。齐白石所绘梅花除了取法尹金阳,又参照杨无咎、金农、吴昌硕等人,以60岁为分界线,60岁以前的梅花画面取景较阔,花枝繁茂,前后空间和枝干都有所交代。陈师曾认为工笔画梅花,费力又不好看,齐白石听取他的建议,改变画法;60岁以后,齐白石减少了写实的元素,画面简练很多,比较抽象。到了晚期,齐白石画梅写意,设色艳丽,粗枝大花。齐白石在九十六岁画了这幅红梅(下图)时,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手部常年颤抖,他已不能自如控制毛笔,线条与墨色更为粗犷,但依然能感受到他苍劲的行笔和新颖的布局。

齐白石《山居图》

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画为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远景是一蓝一褐两座馒头型山,墨色较淡,以侧锋平涂而成,用笔简练。近景是竹篱茅舍,茅舍前后有竹林拥簇,竹篱内一公一母两只鸡低头觅食,一派乡居生活的意境。此画反映了齐白石山水画的母题之一——家乡景观,其格调平朴,富生活气息,结景亲切,构图单纯,色彩鲜艳,造境别具一格,不特别讲究笔墨意趣,率真地表现活跃的生命感觉,简括而写意,极富现代性。

齐白石《菊花图轴》1950年

214×52cm 101.6×34.5cm 纸本

署款:九十岁白石。

钤印:白石(朱文)寄萍堂(白文)

长寿、幸福、吉祥等是白石老人一生的渴求,菊花在万物萧疏的秋天开放,喻年高体健,有长寿之意。此幅画中菊花,以竹为架,画面随性,用笔凝练,色彩突出,画面艳丽浓烈,墨色均衡,以色彰墨,部分菊花着红色、黄色,并以红色、墨色线条勾勒,菊叶墨色有浓有淡,画面生动。

齐白石《青蛙蒲苇立轴》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画为齐白石1952年赠送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一件作品。此画中,齐白石纯用水墨画两丛结了果实的菖蒲,草间有三只蛙。不画土,也不画水,也不管前后空间是否恰当,只把想画的画出来。这是老人90岁以后作品的一大特点。图中的题跋把上下分散的草和蛙连成一体,给画面以完整感。

齐白石《小鸡图轴》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乡村题材是齐白石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他在绘画史上独特的地位。画中,齐白石熟练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巧妙地把雏鸡身上绒毛质感和各种神情动态都画出来了。画中落款“杏子坞老民白石九十岁客京华铁屋。”,其中“杏子坞老民”充满齐白石对家乡的认同和思念。“京华铁屋”是指齐白石晚年在北京因为时局动荡,害怕小偷光顾,所以在廊前加置铁栅栏,故名“京华铁屋”。齐白石在35岁以前没离开过家乡,1917年定居北京以后很少回湘潭。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不仅体现在他的回忆录中,更加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从展出作品来看,“客居”在画作上出现频繁。北漂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一画难求,从默默无闻到蜚声中外,声名、地位均有巨大变化,从一个普通画师成长为一代绘画大师,可是他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从未改变,心中的浓浓乡愁从未减淡,在他的画里诗里,所有草木花卉、游鱼飞鸟、山水屋舍皆是故乡的回忆和味道。

1957年,齐白石担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留下最后一幅作品《牡丹》。同年,9月16日,齐白石在京逝世,22日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葬于北京西郊湖南公墓,距离家乡湘潭3000余里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