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瓷器器型,这种器型具有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的特点,它最早是作为一种酒器出现的,但随着制造工艺与时代的发展,梅瓶也逐渐从实用器演变成了一种室内常用的陈设器物。从宋朝发展到清朝,梅瓶的基本款式没有太大更改,但历朝历代的梅瓶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对于不同时代的梅瓶器型,有人说清朝的梅瓶造型比例并不和谐,这个说法正确吗? 北宋 白釉刻花梅瓶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清朝和与它时代最为相近的明朝梅瓶做一次对比。梅瓶这种器型发展到明朝两朝,其实用价值已经被宋元两朝低了很多。因为随着瓷器器型的增多,人们可以将更多其他器型的瓷器作为酒器使用,梅瓶逐渐不再承担盛酒器的作用,而改为插花的器皿或屋里的一种普通的装饰物。明清时期的梅瓶,都面临着这种发展趋势,但它们在以下两点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明嘉靖 青花花鸟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青花花鸟纹梅瓶底部款式 故宫博物院藏 一、明朝梅瓶的整体造型一改之前器型瘦长、颈部细直而较长的风格,整体偏矮、胫部较宽,有敦厚稳重之感,而且整体线条饱满有力,具有男性特征。梅瓶的腹部之下的部分为垂直,足部外撇。 明 宜兴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二、清朝梅瓶相比于明朝,口部与颈部的尺寸都被增大,梅瓶的其他部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乾隆时期的梅瓶肩部会更为丰满,腰部以下线条会收得更直,而随后的嘉庆时期的梅瓶则更为多样,宽短和瘦长两种造型兼而有之。 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对梅瓶造型的调整,导致了造型比例上的不协调,不信看图为证: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黑地绿彩缠枝莲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就是明清两朝梅瓶的在造型上的差别。虽然清朝烧制的梅瓶的确存在比例适当的问题,但在釉料和工艺上的进步也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在清朝时期,珐琅彩、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一批瓷器制作工艺相继发展成熟,并被应用到梅瓶的烧制中,随之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各具特色的瓷器。 清雍正 粉彩人鹿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的梅瓶,不但工艺繁多,而且色彩丰富。这一时期,牛血红、白色、绿色、黄色、褐色、青色等诸多色彩也都相继出现在梅瓶这种传统的瓷器器型上,使它的色彩更为多样化。 清乾隆 黄地三彩梅鹊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斗彩缠枝花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梅瓶比例虽然存在问题,但它对制作工艺和釉料色彩的广泛应用,却能让它拥有足够的艺术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