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轻风无意 2019-06-2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在中国古代瓷器中,由于历史因素,清朝的瓷器,保存的最多最完整。其中,“清三代”最负盛名。

本期主要介绍雍正朝的单色瓷。

【天蓝釉双龙耳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高51.8cm,口径11.7cm,足径13.7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

瓶洗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凸起数道弦纹,两侧口、肩之间对称置龙形柄,肩部有八组椭圆形模印贴花装饰。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双龙耳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

雍正天蓝釉瓷器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若雨后晴空,淡趋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蓝釉瓷器多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时出现行体较大的天蓝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胭脂水釉小碗】

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胭脂水釉小碗

此碗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胭脂紫釉碗】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胭脂紫釉碗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绿哥釉小橄榄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绿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

绿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绿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

瓶橄榄形,直口,假圈足。通体施绿哥釉,并有细开片,外底米色釉,亦见开片。绿哥釉,又称绿郎窑,它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器物内外釉均为苹果青绿色,开细小纹片,绿郎窑数量极少,十分珍贵。

【霁红釉胆式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瓶直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

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清雍正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清雍正, 高9cm,口径7cm,足径5.9cm。清宫旧藏。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清雍正

杯撇口,深腹,空心高圈足。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并有描金纹饰。腹部为二龙戏珠纹,足面为海水波浪纹。通体纹饰用金彩单线描绘,纹饰清晰,画面疏朗,典雅古朴。足内施白釉。足内沿顺时针方向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清雍正

我国瓷器中之金彩装饰始于宋,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云:“描金始于宋,湖田窑有素瓷描金一种。”《吴越备史》亦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表明宋代湖田窑、定窑已出现了以金彩装饰的瓷器。

清代瓷器的金彩装饰技术有很大进步,应用亦更加广泛,品种有洒蓝地描金、乌金釉描金、铜红釉描金、矾红彩描金、五彩加金等。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曾记录了景德镇瓷厂金彩的制作过程: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沉淀,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分,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适量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30:3。在瓷器上上金的方法同上彩的方法一样。用此调好的金彩料绘于瓷器上,入窑经低温烧成。

黑釉是一种光润透明、色黑如漆的高温釉,因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故又名“乌金釉”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呈色剂,配合适量的二氧化锰(MnO2)和氧化钴(CoO),生坯挂釉,以高温烧成。康熙、雍正时期盛行。清雍正时景德镇窑督陶官唐英所著《陶成纪事》中提到:“新制仿乌金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种。”这件高足杯即“黑地描金”的品种,为当时仿古创新的品种。雍正四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三月十三日员外郎海望持出拱花白洋磁靶杯一件,黑釉金龙洋磁靶杯一件。奉旨:将此靶杯照都盛盘式做西洋栏杆。将靶杯或十二只一盘,或十八只一盘,足子俱要下稳。盘子或做漆的或做棕木的亦可。钦此。于五月初七日做得高丽木栏杆紫枟木都盛盘二件并磁靶杯二件,员外郎海望呈进讫。” 可知此杯为雍正四年(1726年)所制,同时说明清宫对此品种十分重视和欣赏。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清雍正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清雍正,高24cm,口径12.3×9.3cm,足径10.8×8.8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清雍正

尊通体略呈长方体形。侈口,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塑贴铺首。外口、肩、足部均有一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装饰带,其上均涂抹酱褐色化妆土,以模仿铁箍效果。其他部分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开细碎片纹。足底露胎。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清雍正

清雍正朝的仿哥釉瓷器制作精良,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小纹片或大纹片。釉面色泽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并如宋代哥窑瓷釉一样泛“酥油”光。开片中的“铁线”较多,“金丝”较少。“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路与宋代哥窑瓷器略有不同,不似宋哥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有曲折变化的状态。常见器形有抱月瓶、贯耳瓶、铺首耳瓶、各式炉、各式尊、盘、碗及笔架、水盂、镇纸、笔掭、各式笔洗等文房用具。器底多署雍正年款。虽然在雍正仿哥釉瓷器中已出现模仿铁箍纹饰的器物,但这种纹饰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为多见,且一般都属仿雍正之作。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径4.2cm,足径9.9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

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圈足。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装饰,口部为缠枝莲纹,颈部为卷草纹,肩部为如意头纹,腹部为缠枝莲纹,上结莲花四朵,近足处为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

此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釉面匀净莹润,凸花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美感。

【粉青釉七孔花插】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粉青釉七孔花插,清雍正

粉青釉七孔花插,清雍正,高11.5cm,小瓶口径2.5cm,足径14.8cm。

花插由一托盆上置7个小撇口瓶组成,瓶垂腹,底粘于托盆上,托盆圆口,直壁,圈足,足内有青花3行6字“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外壁饰有两周弦纹,并凸起8条曲线纹。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粉青釉七孔花插,清雍正

清代青釉器的烧造肇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时期,根据釉色深浅的不同又分为豆青、冬青、粉青3种釉色。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为雅致美观。该器工艺复杂,技艺精湛,装饰在器身的8条曲线,给原本单一的粉青釉色增添了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小瓶瓶口虽有残缺,但不失为一件精美之作,极具艺术和观赏价值。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

碗十方形,敞口,圆唇,斜壁,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鳅背状。通体施天蓝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时期,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浓艳纯净的天蓝色釉衬托下,以釉里红绘画水灵灵的葡萄,颗粒饱满,鲜嫩欲滴,天蓝,紫红相互衬托,各臻其妙。

【鳝鱼黄釉钵】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鳝鱼黄釉钵

鳝鱼黄釉钵,高32.7cm,口径30.6cm,足径27.3cm。

钵敛口,圆腹,腹下渐收,瘦底,圈足。钵内外通体施鳝鱼黄釉,底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鳝鱼黄釉钵

鳝鱼黄釉属于铁、镁结晶釉,清代宫廷档案称之为“厂官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厂官釉的色调有多种变化。清雍正时期厂官釉品种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鳝鱼黄、瓜皮绿等。此钵釉色偏黄,色如鳝鱼皮色,匀净优雅,且器型规整,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清雍正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清雍正,高6.5cm,口径15.5cm,足径5.7cm。清宫旧藏。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清雍正

碗圆形,撇口,圈足。器身内外在黑漆地上饰描金花纹。外壁满绘异体“寿”字百个,寿字沿碗壁纵横排列,字数自下而上依次为17、23、29、31个,相加恰为百寿。内底中心描绘团花纹一,内壁绘团花纹四,其间又以团寿字相间,互为对称。足部环饰涡云纹一周。外底中心描金双线长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三竖行楷书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清雍正

描金漆就是在单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工艺,其中黑漆地最常见,其次是朱漆地或紫漆地。根据档案记载,雍正时期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其中主要分传统和仿洋漆两种技法。所谓仿洋漆即指仿日本称之为“莳绘”的黑漆描金工艺。“莳绘”主要是在制胎和用金工艺上技艺独到,优于我国,特点是器物胎薄体轻,久不变形,金色光亮。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凝重的黑色,这在同时期的瓷器、画珐琅等多种工艺中都有所体现,并成为雍正工艺品的时代特征。因此,以黑色为基色的仿洋漆工艺品在雍正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只碗上的描金寿字十分璀灿,显然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技法,即在档案中多有记载的“杉木卷胎”再糊麻布的做法。因此可以说这只碗是中外工艺技法相结合的产物。该碗于1925年典查号为“丽”字,查“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编号代字汇编”,“丽”字号的原藏地点是古董房,可见此碗之珍贵。

【矾红彩云龙纹盘】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高3.4cm,口径17cm,足径11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以矾红彩装饰。内口沿处绘弦纹两道,盘心绘一立龙,周围衬以火焰纹,盘外壁绘双龙戏珠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

以“云龙纹”作为器物、服饰的装饰纹样,是清代宫廷物品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皇室尊贵的象征。

【矾红彩甘藤纹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

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高22.7cm,口径6.2cm,足径5.5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

瓶撇口,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在白釉地上用矾红彩描绘缠枝甘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

花纹细密清晰,与修长的瓶身相得益彰。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

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碗】

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碗,清雍正,高6.5cm,口径15.1cm,足径5.4cm。清宫旧藏。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碗,清雍正

碗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装饰。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碗,清雍正

【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

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清雍正,高6.8cm,口径33.3cm,足径21cm。清宫旧藏。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清雍正

盘内外蓝地黄彩装饰。内底、内外壁均绘折枝花纹,花筋、叶脉采用印花技法。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清雍正

造型、纹饰均模仿明代嘉靖蓝地黄彩花卉纹盘。圈足内施白釉,足边闪火石红色。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清雍正

【彩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盘】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彩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盘

彩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盘,高2.2cm,口径22.8-17.5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彩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盘

盘椭圆形,菊瓣式口,矮足。通体髹红漆为地,以黄、绿、黑等色漆彩绘花纹并描金。盘心绘5条龙在云雾中围逐火球,下部绘水波纹。盘底髹黑漆,正中刻填金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彩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盘

此盘制作精致,形制规范,花纹工致,其构图、用色及纹饰都具雍正时的典型特征。雍正朝,由于皇帝的重视,彩漆描金器的制作甚为发达,成为此时期漆器的重点品种,此盘即为雍正年间最有代表性的彩漆描金作品。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高9.9cm,口径9.7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

此器喇叭状口,大而外侈,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桔瓣状隆起,腹与足连接处内束。通体桔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桔瓣状。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

此渣斗属小件陈设玩赏品。雍正时期玻璃厂由养心殿造办处迁移至圆明园六所,其作品基本上沿袭康熙年代的技术。这件渣斗的颜色艳丽,俗谓鸡油黄,色度均匀、纯正、洁净,呈色难度很大,是清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黄色玻璃椭圆形水丞】

黄色玻璃椭圆形水丞,高3cm,口径4.1-3cm,腹径5.4-4.3cm,足径4-2.9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黄色玻璃椭圆形水丞

水丞椭圆形,口微外撇,鼓腹,圈足。通体呈明黄色,光素无纹饰,俗称“鸡油黄”玻璃。外底中心阴刻单方框,内双竖行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雍正时期的工艺品制作考究,装饰别致,风格独特,从某一侧面体现出了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此水丞为不透明乳浊玻璃,由模具吹制而成,造型规范,线条流畅,质地细润,抛光光滑,虽小犹精。

【蓝透明玻璃八棱瓶】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蓝透明玻璃八棱瓶

蓝透明玻璃八棱瓶,高14.5cm,口径2.3cm,足径4.2cm。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蓝透明玻璃八棱瓶

瓶八棱形,细长颈,鼓腹,圈足。通体呈透明宝蓝色,光素无纹饰。外底中心镌双方栏,内双直行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从目前的传世品看,玻璃八棱瓶的造型始见于雍正朝,乾隆时期曾以不同色泽的玻璃进行仿制,产品如出一辙,若无款识,则难以分辨。嘉庆以后仍有制作,但造型不规范,质不纯,色不佳,无法与雍、乾制品相提并论。该瓶造型规整,棱角笔直清晰,色泽雅致,晶莹剔透,虽无纹饰,却以其精巧的造型、宝石般的色泽和纯净无暇的质地取胜,格调高雅,显示了清宫玻璃厂高超的技艺,表明清雍正、乾隆二朝的玻璃制作工艺已达到其巅峰。

【透明蓝玻璃尊】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透明蓝玻璃尊

透明蓝玻璃尊,高19.5cm,口径16cm。清宫旧藏。

尊圆口,短颈,鼓腹,外撇圈足。通体呈透明浅蓝色,光素无纹饰。口沿处镌刻楷书“雍正年制”横行款。

故宫馆藏雍正时期经典单色釉瓷器赏鉴

透明蓝玻璃尊

此尊由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制造,器形大而造型规范,属清雍正朝传世玻璃品中较大之器皿。玻璃尊表面略泛碱,有大小不一的气泡,是受当时玻璃制造技术制约而形成的。尽管如此,该尊仍为清宫玻璃厂早期的珍贵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