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五谷之首,世界上约有半数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浙中地区为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上山文化就发现了众多稻作遗存,并且萌芽出了水稻种植、收割、加工和储藏等生产方式。此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水稻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
在古人的思想中,若想水稻获得丰收,就得请神保佑。因此,稻作民族就形成了禾神崇拜。宋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民间的禾神被称作“五谷神”,其神像被置于各种庙堂之上。汤溪一代延留着的“保稻节”,每年都会以设宴招待亲朋好友的形式祭祀“五谷神”和祈祷丰收。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伊村“保稻节”为最盛,每年六月初一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有的考古学材料证实,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山文化。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炭化稻及夹炭陶片中掺和的稻茎、稻叶和稻壳经鉴定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稻,证明早在10000年前,金华就已出现了原始农业。由此,上山人开始从洞穴迈向山地平原,是最早过上定居生活的古人类。
上山文化遗址目前已经发现18处,大部分分布于金衢盆地内。位于下伊村域及周边的青阳山遗址、三潭山遗址和山下周遗址是金华市本级范围内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是金华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年代距今约有10000年。
水稻的起源
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热点引到长江下游地区,上山文化将这一纪录提前了3000多年。上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将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进一步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上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浦江上山遗址而得名,分布于钱塘江上游,金衢盆地附近,距今约10000~8500年。从现有的考古学材料看,上山文化居民是最早从穴居山地到河谷平原定居的人群之一。他们的打制石器代表了一种比磨制石器更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采集、渔猎和种植水稻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后者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拉开了长江下游文明的帷幕。

浦江上山遗址

上山人的生活环境
上山人与水稻栽培、加工和储藏
上山人把湿地开垦为稻田。冬天或早春,他们放火烧去枯草落叶,用耜翻耕和平整土地,仲春播种,秋天摘穗收割。水稻田的灌溉依赖雨水和储存在沼泽地的水。有学者估计,当时每亩稻田一年收获稻谷约55公斤。出土的夹炭陶片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部分属经过人类驯化的早期栽培稻。这表明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反映上山人已将稻米当作重要的食物资源。

上山人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将稻谷脱壳

大口盆

上山人收割水稻的石镰
青阳山遗址
2009年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华市婺城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在下伊村周边进行调查时,发现了青阳山遗址。经过试掘,出土了上山文化时期、钱山漾文化时期和商周时期的遗物,证实下伊青阳山遗址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9000年。

青阳山遗址

青阳山“古城脚”发掘的探沟






青阳山遗址部分出土文物
2018年3月至今,由金华市文物局发起和对接,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青阳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此次调查证实下伊青阳山遗址存在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表明古人类在青阳山及其周边繁衍和开拓的脚步从未间断。
三潭山遗址
三潭山遗址发现于2018年,位于汤溪镇下伊村三潭街东南部,东祝村公墓旁。遗址采集到石镞、石锛、穿孔石器和较多夹砂、夹炭陶片。通过考古发掘,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着上山文化和钱山漾文化时期的遗存,年代最早距今约10000年。

三潭山遗址

三潭山遗址发掘探沟




三潭山遗址部分出土文物
山下周遗址
山下周遗址发现于2009年,位于罗埠镇山下周村(新村)北面。因该地块被开发区征用,经住宅建设和土地平整,遗址几被夷为平地。因为一根高压水泥柱延迁,一片面积约150平方米的高地被保留下来。经考古发掘,山下周遗址出土夹炭红衣陶片、石片石器、穿孔石器、磨石等,年代距今约9000年。

山下周遗址

陶平底盘

石核
上山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也拉开了浙江历史的帷幕。上山文化后,青阳山、三潭山遗址还出土了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和钱山漾文化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商周时期的印文硬陶、汉代的弦纹罐、两晋南朝时期的盘口壶、唐宋时期的谷仓、婺州窑青瓷片、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及莲花纹瓦当、陶水管等一同构筑起下伊延绵不绝的辉煌历史。
跨湖桥文化
距今约8000~7000年,在种植谷物的同时也从事渔猎。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青碓遗址和青阳山遗址的上山文化层之上都叠压着跨湖桥文化遗存,表明上山文化很可能正是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300年。经济形态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

崧泽文化
距今约6000~5300年。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制陶技术有了较大提高,而骨角器、玉石器的制作加工技术进展比较缓慢。

钱山漾文化
距今约4200~4000年,处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2014年11月,以钱山漾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五联罐、谷仓罐、盘口壶
五联罐是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式,流行于东汉时期。造型为中间有1大罐,其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器身堆塑各种瑞兽、飞禽,也有堆塑楼阙、人物等题材。婺州窑五联罐造型的利用延续至三国、西晋时期,这一时期五联罐演变为谷仓罐,其基础造型得到延续,区别在于下半部的罐形更加明显五个小罐颈部消失,盘口愈加分明。东晋至南朝时期则改用盘口壶替代。

东晋青瓷盘口壶(下伊村出土 )
历史上,人们长期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状态,由于无法驾驭自然力量,不能解释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对自然产生迷茫、神秘和恐惧,他们便把各种自然物加以崇拜。其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五谷神”尤为笃信。所谓的“五谷神”就是神农,人们将它奉为农业的守护神。

金华汤溪一带,祭祀“五谷神”的节日称为“保稻节”。每年六月初一日,下伊村保稻节时,会举行一系列隆重庄严的祭祀活动。如今,“保稻”的文化习俗与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遥相呼应,是当下对农耕文化根脉的延续和传承。
保稻节是源于给五谷神庆生。或为五月廿五日,或为六月初一日。这就是汤溪一带保稻节的来历。
萧家、西祝、派溪李、梅头、溪滩下等村的“保稻节”是农历五月二十五,而在下伊、东祝、派溪童、黄堂等村,“保稻节”是六月初一。在保稻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置办酒菜,招待亲朋好友。有“多来一位客人,主人家会多一担稻谷”的说法。这一日,整个村子热闹非凡:人们走亲访友,络绎不绝,村中处处欢声笑语,处处飘着酒菜香。
《汤溪县志》风俗卷:“六月初一,或五月廿五日,农民以牲礼祈祷于土谷之神,谓之保稻。”
《龙游县志》风俗卷:“二十五日:祀田神,谓是日为五谷神生日也。北乡则以六月朔日行之。”
下伊村“保稻节”时,村人着长布衫,抬五谷神到田畈巡游,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在山头祖殿恭请五谷神

按照路线,从山头祖殿接往五谷神殿,沿途也接受村民祭祀


以牲礼祈祷于土谷之神,谓之保稻



最后回到思任堂,接受四方民众祭祀
逢乙亥年六月初一日(7月3日,周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下伊村将举办2019年保稻文化节!
届时乡村博物馆将乔迁至甘露路珍公小厅,恭候各路神仙!
白天为五谷神庆生,祈祷风调雨顺;
晚上7点在大会堂载歌载舞,欢庆传统节日——本次村晚由小马主持。
古城下伊热忱欢迎您的到来,让我们在这里溯稻作文明、承农耕文化、品美酒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