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最失败的一章,我的纠正是明确的 黎 鸣 《道德经》总共81章,其中有三章比较失败,也即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曲解和污蔑。这三章即第3章、第36章和第65章,尤其第3章最失败,几乎使得老子成了愚民、贱民、害民的罪魁祸首。今天即专门给大家讨论第3章,直接指出人们之所以误解老子的根源,并相应作出由我来修正第3章的动议。严格地讲,与其说是修改,不如说是还原老子的本意。因为显然,真正通篇理解了老子《道德经》的人,与我决会有此共鸣。 第3章的原文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动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的修改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动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悟知悟欲,使夫智者不敢伪也。为无伪,则无不治。” 对照之下可见,我只修改两字:无—悟,为—伪。两字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文章内容则明显判若云泥。大家都清楚,使民无知无欲,这太不合人情;无知无欲,还能是人吗?再说,为无为,这算是人话吗?显然后一个“为”字应该是“伪”字,而且无伪,也正是老子明确主张“道法自然”的重要观点,否则,老子要强调“道法自然”干嘛? 阅读经我修改过的第3章,大家还能够继续误解老子,认为老子是在主张“愚民”、“贱民”、“害民”吗?不仅看不到愚民的意思,还更把人民引向了“悟”的也即更聪明智慧起来的高精神境界。本章译文如下,供大家参考: 不主张给民众提供“榜样”,这容易引起无意义的竞争;不主张给民众宣传难得而贵重的商品,这容易引起盗窃的恶意;不蓄意挑逗民众的欲望,这容易造成民众心情不稳定。所以好的统治者,会常促使民众头脑清醒而能有思索自我的空闲,而不要让他们过于重视现实功利,相应于此,决应让民众肚腹不受饥饿之困;尤其是,应弱化人们想当官获得权力的意志,或帮助人们强化作为平等“人”格的“风骨”。常促使人们通悟(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然的)欲望普遍现象的相对性,这样一来,纵使天下总会有那么一些自作聪明而惟恐天下不乱的儒家文人,他们也不敢于轻易说谎、作伪,惑民害人。只要国人尤其统治者的行为,全都能做到真实无伪,那么国家、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2019,6,26.) (请朋友们打赏,超过198元,将回赠书法一幅,或以红包形式直订书法、书法集,谢谢。) 《道德经》中最失败的一章,我的纠正是明确的 黎 鸣 《道德经》总共81章,其中有三章比较失败,也即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曲解和污蔑。这三章即第3章、第36章和第65章,尤其第3章最失败,几乎使得老子成了愚民、贱民、害民的罪魁祸首。今天即专门给大家讨论第3章,直接指出人们之所以误解老子的根源,并相应作出由我来修正第3章的动议。严格地讲,与其说是修改,不如说是还原老子的本意。因为显然,真正通篇理解了老子《道德经》的人,与我决会有此共鸣。 第3章的原文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动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的修改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动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悟知悟欲,使夫智者不敢伪也。为无伪,则无不治。” 对照之下可见,我只修改两字:无—悟,为—伪。两字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文章内容则明显判若云泥。大家都清楚,使民无知无欲,这太不合人情;无知无欲,还能是人吗?再说,为无为,这算是人话吗?显然后一个“为”字应该是“伪”字,而且无伪,也正是老子明确主张“道法自然”的重要观点,否则,老子要强调“道法自然”干嘛? 阅读经我修改过的第3章,大家还能够继续误解老子,认为老子是在主张“愚民”、“贱民”、“害民”吗?不仅看不到愚民的意思,还更把人民引向了“悟”的也即更聪明智慧起来的高精神境界。本章译文如下,供大家参考: 不主张给民众提供“榜样”,这容易引起无意义的竞争;不主张给民众宣传难得而贵重的商品,这容易引起盗窃的恶意;不蓄意挑逗民众的欲望,这容易造成民众心情不稳定。所以好的统治者,会常促使民众头脑清醒而能有思索自我的空闲,而不要让他们过于重视现实功利,相应于此,决应让民众肚腹不受饥饿之困;尤其是,应弱化人们想当官获得权力的意志,或帮助人们强化作为平等“人”格的“风骨”。常促使人们通悟(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然的)欲望普遍现象的相对性,这样一来,纵使天下总会有那么一些自作聪明而惟恐天下不乱的儒家文人,他们也不敢于轻易说谎、作伪,惑民害人。只要国人尤其统治者的行为,全都能做到真实无伪,那么国家、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2019,6,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