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不惜血本,筛选21万种化合物,都没能成功,她却在失败了190次后,一举拯救了全人类

 风吟楼 2019-06-29

2011年一幅元人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在北京亚洲大酒店拍出了4.02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幅画画的是骑马的东晋名医葛洪,和他抱着娃骑着牛的妻子,为躲避东晋时的战乱,隐居罗浮山的情景。

《稚川移居图》

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这幅画,而是这幅画背后的秘密

1971年,一个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扛疟药数年无功后,想到了葛洪在罗浮山里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于是在一番尝试后,这个宝贝催生出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个诺奖得主,屠呦呦

屠呦呦领取诺奖时发言

而屠呦呦的获奖,又不得不提一个收割人类生命的“大魔王”——疟疾

疟疾到底是何方“神圣”?

其实在我们的历史中一点都不陌生,它有俩小名:“瘴气”和“打摆子”

历史上诸葛亮远征南蛮最要命的敌人就是“瘴气”;此外,曹雪芹的爹——曹寅就是因为“打摆子”死去的。

“瘴气”

这种病的致病源是疟原虫,喜欢高温、湿热的环境,越靠近热带,这病就越流行。非洲大草原,那里简直就是疟疾的家,每年都有上亿的疟疾感染者,上百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和死神抢“生意”

疟疾的克星,曾经属于1820年提取出的金鸡纳霜,可是用药一百多年后,疟原虫进化出了抗药性。到了上世纪中叶,疟疾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祸乱人间。

疟疾防治

于是,人类只好重启对抗疟疾之战,风华正茂的屠呦呦便在此时加入了这场战役。

治病这种事,我们看着寻常,但其实几乎每一颗灵丹妙药的诞生,背后都隐藏着偶然性,换句话说,能不能治病,很大概率要看运气!

当时医学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不惜血本,筛选了超过21万种化合物,但也没找到新的、理想的抗疟新药。

屠呦呦也一样,对付疟疾这事,光是基础工作就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过程中,她查阅了2000余种中药,提取了数百种化学成分——但都没什么用!

工作中的屠呦呦

直到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给屠呦呦提供了一点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正是顺着这条不起眼的线索,1971年,历经190次试验失败之后,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青蒿

新药出现,迅速就平灭了在海南的疟疾,一举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此后,青蒿素更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大显神威,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数百万生命

在击败疟疾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屠呦呦团队更是结合现代的生物、化学理论,不断的对青蒿素进行改良、研究。近日,屠呦呦团队关于“青蒿素抗药性”方面的新成果,再次登上热搜,这次的研究探索,不仅直击疟疾的抗药性,更将矛头对准了顽疾杀手“红斑狼疮”。在生命斗士这条路上,屠呦呦从未止步。

在这世界上,敢跟死神讨价还价“抢生意”的,都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侠之大者屠呦呦

在2016年瑞士的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发表了名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感言讲话。她把青蒿素归功于中医的贡献,把中医智慧推上了世界级的殿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青蒿一握,浸渍了千多年,直到屠呦呦的出现,千锤百炼之后,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帮人类渡过一劫。

屠呦呦

“苦心孤诣几十年,一朝成名天下闻”。而获奖之前,屠呦呦只是一名平凡普通的“三无”科学家: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沧海遗珠、明珠蒙尘”,这虽然很遗憾,但名誉、头衔对于屠呦呦这样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根本不重要!心无旁骛的追求真理,才是他们一生唯一的动力。

今年年初,在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并列,成为科学领域的候选人。屠呦呦更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 28 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

阿兰·图灵

在这喧嚣浮华的尘世,我们曾一度以为“侠士”已经消失了,但在屠呦呦身上,默默耕耘、不慕浮华、为国为民的品质,仍在褶褶生辉。在她身上,我们仿佛再次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