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提陷;降是下降,平逆;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升与浮,沉与降,其趋向是类似的。升浮的药物多主向上、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沉降的药物则主向下、内,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与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质地的轻重,以及加工、炮制配伍的不同都有密切关系。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如麻黄、升麻、黄芪等多主升浮,气寒凉,味酸、苦、咸的药物,如大黄、芒硝、黄连等,多主沉降。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多主沉降。由于炮制及配伍不同,也可改变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如酒制则升,姜制则散,醋制则收,腌制则下。少数药物可引导其它药物上升或下降,如桔梗载药上浮,牛膝引药下行。这样的区分,可以帮助我们对药性的一般理解,但不能把它机械地绝对化起来,前人说“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请实皆降,蔓荆子独升”,正是这个道理。 升降浮沉也是临床应用药物的原则之一。如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的药物,所以感受风寒,初起在表的疾病,就要用麻黄、桂枝等药来发散;在下在里的疾病,则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的药物;而里实便秘,就要用大黄、枳实等来攻下。对病势上逆的宜降,如肝阳上逆的头痛、头晕,用石决明、牡蛎之类以镇痛潜阳降逆;病势陷下的宜升,如久痢脱肛,子官下垂,宜用升麻、柴胡等升阳提陷。 四、补泻润燥 补泻润燥也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补泻:疾病除有寒热之外,还有虛实两个方面。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反映出来的是衰弱,退化等现象。“实”是指邪气有余而产生亢盛等症状。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是治疗虚证和实证的基本原则。所以药物的作用也可归纳为补泻不同的两个方面,即凡能扶助正气,改善机体衰弱现象的,皆可称为“补”能去除病邪,平其亢盛的,都可称之为“泻。 润燥:中草药除四气五味之外,它的性质还有润、燥的区别。“润”是指药物本身常富有油质,如枣仁、桃仁、柏子仁、火麻仁、当归等,或富有滋液的,如麦冬、石斛、知母、玉竹、地黄、沙参、肉苁蓉等,这类药物多有滋润、生津、泽枯等作用,适用于燥伤津液的病症。另有一些药物,如苍术、羌活、黄柏、半夏、附子、南星等,不但不生津液,反而会耗伤津液,它们在功用上有胜湿、止泄、健脾等作用,适用于因湿而病者。 五、归经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称为归经。其主要表现是对某些脏腑及其经络作用明显,而对另一些脏腑和经络作用不明显、甚或没有作用,如同样都是清热药的鱼腥草、芦根、龙胆草、黄连等,对机体作用的部位不尽相同,鱼腥草清肺热,芦根清肺、胃之热;龙胆草泻肝火,黄连清心热。同属于补益药的大枣、蜂蜜、麦冬、杜仲等,对机体的作用部位也各有不同,大枣偏于补脾,蜂蜜偏于补肺,麦冬偏于养胃,杜仲偏于补肝肾。药物的这种对机体各部分治疗作用的不同,归纳起来,便形成了归经的理论。归经理论以经络为基础,与脏腑、经络学说有密切的联系。 归经理论必须和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润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上一节 第五章中药临床运用常识 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 下一节 中药的配伍、禁忌、调方、煎药与服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