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期间,听了许多名校长和专家关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报告,似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课堂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真正不同是课程开发与课堂以外的活动不同。
如果按照这样的结论,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的课堂都已经很好了?普通学校要缩短和名校之间的距离,不要死盯课堂,而要在课堂以外下功夫?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也会给我们的实践带入误区。
第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一些名校还是大多数普通学校,都没有真正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基本模式,没有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没有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陈宝生部长提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掀起课堂革命的原因。
第二,在课程建设方面,许多学校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开发课程的出发点,是根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进行开发,还是根据教师的能力去开发。换句话说,是学生需要什么开发什么,还是能开发什么就开发什么。二是课程实施方面,一些学校开发了大量课程,但在课表上并没有体现出来,没有有效实施。
第三,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一些学校只是做到了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国家编制课程是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高中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进行编制的。对于教师来讲,如何认识本学科的体系,如何适合你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有效的进行实施。
总之,我认为,不是说普通学校和名校在课堂教学方面没有大的差距就没有问题,而是当前的课堂都存在问题。我们不但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开发教材,还要创新课堂模式,有效的实施好课程,通过小课堂撬动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