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进化论——从内在战争走向坚定的爱

 茉莉7eo6t3y9 2019-06-29

自律的好处不必赘述,只是,真正做到有效、高效、可持续自律的,有多少人呢?

人们对自律有很多误解,比如自律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对自己严苛,或者意味着头脑中两个小人持续在打架……

然而,内在战争式的自律,并没有太高的成功率与效率,即使有人成功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紧绷式的自律对身心损耗极大,会让内在小孩积累一肚子委屈,委屈到一定程度,就在关键时刻给你捣个乱,让你前功尽弃。

那怎么办呢?

先给你们讲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据说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律能力惊人,咳嗽了吃糖不好,我就每天拉开抽屉,把糖果拿出来数一遍,然后全部放回去。说不吃就不吃。

在某个著名的延迟满足感试验里,那些能够等待一段时间再吃糖、以获得更高奖赏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似乎当年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晚吃糖小孩”。

然而,我的自律之路,并没有那么平坦简单。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再升入初中,我都一直处于真心热爱学习的状态,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真是太好玩了。我对每一门科目都非常认真,包括大部分人都轻视的“副科”。

然而,在数学上我却感到了巨大的战争感——初中数学老师是班主任,推崇高压管理,每天都塞给我们一堆不抄答案不作弊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作业和考卷。而且她对学生很凶,还动不动就叫家长给她打电话,让校园生活充满了恐怖气氛。

我原本是喜欢和擅长数学的,但这份持续的高压与恐怖,在我脑内制造了一个“数学=痛苦”的印记,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会抱着我妈,忧伤地表示“不想做数学啊”,然后无可奈何地仍然去做。

外在的高压,摧毁了我内在的主动性。我每天都消耗大量能量,使用“战斗式意志力”来逼迫自己。健康的自律让人更有力量,内在战争式的自律却往往只能消耗力量。在这种被迫的、受难的状态下学数学,数学很自然地成了我最弱的一科。

没有人喜欢痛苦。大脑常常为了自我保护,选择遗忘那些痛苦的记忆,也就是说,学习时越痛苦,越不容易记住;犯错时越因为被责备和自责而痛苦,就越不容易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

很多孩子的生命力、主动性、自律能力,都被家长与学校自以为“为你好”的暴力控制扼杀了。

我妈说,她做事情缺乏毅力,很多事情都难以坚持,唯有一件事例外——爱我。

是的,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健康的自律,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折磨自己、换取外在认可的手段。

自律也不是压抑欲望,而是为了更高的欲望舍弃较低的欲望。

有位老人因为健康原因,平时严格忌口,但当桌上有那道他最喜欢吃、却不利他健康的菜时,他却会吃。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平时那么自律,就是为了可以吃这个最喜欢的菜啊。

人想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任何事,都需要多巴胺的驱动——多巴胺是一种让人感觉很爽的神经递质,当大脑预期某件事会有好处时,就会释放它。

比如我写文章时听到外卖小哥敲门,知道一会儿有好吃的,多巴胺就上升了。然而多巴胺的一次释放顶不了多久,很快你就需要新的刺激,这个机制能驱动我们不断地为生存而做各种事情。

多巴胺不足的时候,你会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觉得迫切需要做点什么让它升上去,比如吃、购物、玩游戏……

所以,压抑式自律会经常让你拼命努力了一阵子之后,无可控制地崩溃,疯狂放纵自己,导致前功尽弃。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感到乐趣,才是可持续之道。比如不再把眼前的那道数学题仅仅看作去清华北大的踏脚石,而是享受解题过程本身的柳暗花明。这种享受的态度,能够保持你的满足感水平,你就不那么容易饥渴地扑向那些让你一时感到释放和满足、过后却后悔空虚的事情了。

“现在辛苦一点,之后就享福了”这种画饼充饥的方式,往往效果不好。那个“之后”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旧的事忙完了,还会有新的事情——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质啊。

在学习、工作或者其他目标实现中,人们都常常谈到要“劳逸结合”,那么具体要怎么“逸”呢?

最能为你充电的休息,未必是睡上十二个小时,或者窝在沙发上看一天剧这种非常被动的活动,也许反而是读书、写作、画画、跳舞、踏青这样的给你带来身心滋养的主动活动。

如果你奖励自己好好健身的方式,是大吃一顿垃圾食品,那么,你的大脑记住的、会持续期待的奖赏,就是大吃,而不是健身,不利于健身的持续发展。

什么样的更高欲望,才能持续让人心甘情愿地舍弃更低欲望呢?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是自己在内心深处完全认同的,而非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期待。

一个真实的更高欲望,会给人一种毫不悲情而充满爱与喜悦的坚定力量,让人对那些更低的欲望毫不动心。就像我大学时,室友们日复一日地对着娱乐视频狂笑,我只管淡定地背上书包去图书馆,学专业课、学法语、写作、读灵性书籍……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辛苦,因为我是向着滋养我生命的东西走去,路边一切无关的东西都不值得分心。

看见你的核心欲望也很重要。想练出马甲线的背后,可能是渴望能够完全接纳自己;想赚大钱的背后,可能是感觉自己足够有价值……浅表欲望的激励作用往往比不上核心欲望,实现时也可能很快就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要命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更高欲望是什么,觉得不论学习工作还是家庭都没太大意思,但又看不到什么其它的可能性,于是日复一日地浑噩度日,任由生命力渐渐凋零。

这往往是小时候生命力与主动性被扼杀的结果——比如,当你为世界感到惊叹与好奇时,父母却跟你说“别胡思乱想,赶快写作业去”;当你渴望创造出杰出的艺术,父母却跟你说“搞艺术能成名家多难啊,还是学金融比较实际”……

管理学中有个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水平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预期奖赏的吸引力,另一个是成功得到奖赏的概率。很多人在生命的早期,因为父母、老师等原因,习得了“我想做的事总是很难实现”的信念,从此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机。

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不如自己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比如从现在起,去做一些你真的想做、有一点挑战但也没有那么难的事情,然后享受那份实现的喜悦。

再给你们讲一个比较近的故事。

我从11岁开始练瑜伽,开始几年还能够规律地练习,到后来练得越发稀疏,因为这种不规律,我在高中时得以观察到,有练瑜伽的时候,考试犯低级错误的概率比不练习的时候要低得多。上大学之后没有了个人空间,更是难以持恒。

后来有了自己的空间,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回归规律的练习,零星地去了各种各样的瑜伽课,但就是无法回到规律的自我练习。

然而,我能够感到自己与瑜伽的深刻连结,我知道这是我生命里不可舍弃的一部分。

直到今年,我才终于遇见了适合我的、持续起来毫不费力的一套瑜伽(Isha的苏利亚克里亚,动作与拜日式相似,但融入了更多的能量与觉知的元素)。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瑜伽,就像睁开眼看到深爱的人,很自然地想上前拥抱一般。

我没有要求自己必须每天练习,偶尔会断上一天,但不会断第二天,因为我的心是如此渴望回来,就像渴望回家一般。旅行的时候,也总会带上便携的垫子照常练习。

很多时候,每天在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反而比“尽可能多做”要容易,因为形成习惯后,就不必每次都耗费意志力去决定。

刚开始一套练下来只需要半小时左右,后来加上更多练习,也不到一个小时。如果练习对我来说太长或太难,就得动用“战斗式意志力”,消耗身心,难以持久。我更愿意处于一种愉悦而不懈怠的状态之中。

这是一种放松的、充满爱、却又坚不可摧的自律。

有人说,自律就像肌肉,越练越有力。我的感觉是,在一个领域的持恒,让我感觉到整个生命都更加有力——重建了瑜伽练习之后,大概也可以去重建每日读书、每日学法语之类的事情了。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中分心的事物似乎越来越多,好像很难拿回学生时代那种“沉下心来深入一件事”的状态。然而,我心底很清楚,那一份沉与深,是我生命至关重要的滋养,而基于爱的自律,能够守护它持续地向地心扎根、向天空绽放。

很多朋友夸我公号更新得真勤快。这件事,我也不需要动用战斗式意志力,因为我在其中感到强烈的爱与使命。感谢每一位正在阅读的你,让这份爱与使命得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循环。

愿你也能在基于爱的自律中,绽放出你全部的光芒。

-End-

-打赏勤劳又有爱的作者,扫这里-

Crystal的奇迹山谷,与你分享灵性成长、疗愈、性能量、爱与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