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5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6-29
各论/第七章,补益剂/补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一两(30克) 当归酒洗,二钱(6克)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当归补血汤我想提一些问题,当归补血汤它是一个代表方。
   代表方,那就是代表一种学术思想,我们临床现在单用这两味药的确很少,它重点是代表方,代表这种学术思想。

   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精确地讲是血虚阳浮发热,血虚之后,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表这种发热。
   那首先血虚为什么会发热?了解了,那这个方才好理解。
   既然血虚补血为什么重用黄芪?
   那既要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为什么用黄芪不用人参?
   而且这个方里历来一个讨论,
* 说黄芪在这个方里益气固摄浮阳这是对的,又说它益气生血,那这两者那个为主?
* 也有说这个方里(黄芪)不应该说它生血,有生血作用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方的特点。
   过去教研当中一些资料讨论的这些问题,所以对于学生理解这个,比如益气生血,黄芪在这个方里益气生血和其它方里面,在归脾汤能不能益气生血?应该也能,心脾两虚,脾气虚、心血虚,心神不安,应该也能。
   都是笼统一个益 气生血,那(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有什么差别啊?
   所以这些问题要通过这个方的学习来解决它。
   所以这张方它为什么是代表方,什么理论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下课,================上课。

   上一次讨论到当归补血汤,这个方它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这个方历来也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一个代表方,比较起来补中益气汤,是正式作为一种代表方的。
   我们上午提到血虚为什么发热,了解了这个机制,对于这个方的构成,这个方的一种治法,那才能理解。
   这个血虚涉及到气血的一个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的关系的这个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所以我们常说的“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液能在脉道里正常的运行,靠气的裹摄。
   那血虚之后,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
* 一类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
* 或者产后失血,
* 或者疮疡时间长,象脓水流漓这类,
* 当然也有月经,经血过多,
   它们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程度,这种情况下,造成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
   这个气血关系就有点象,我有时候比喻,象汽车和司机的关系一样,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血要载气,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虚了,那就气无所附,这个出血(好比)汽车翻出去了,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由于浮越于外,所以象这类产生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他有一种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一个病史。

   从症状来看,
   古人说它证象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但不是白虎汤证,
* 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
* 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发热、出汗,
* 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
* 脉象
 @ 作为白虎证,脉洪大。
 @ 那当归补血汤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脉按之无力的,洪大而虚,按之无力。
   所以从现象上看,类似与白虎证,从本质和四诊的体察,它有很大区别。
* 特别这个发热,从我自己就是几十年,用当归补血汤例子中,真正象白虎汤那么高热,我觉得只有一例,所以多数这个热象并不高。报道里高热这类病例是有的,但是这类的体会当然不是很深。

   这个方里边重用黄芪,在这里为什么重用黄芪?
   首先,血虚证它有血虚失去濡养这种基本病机,跟这个当归补血汤证病机不同的。
   当归补血汤证的病机呢,它是血虚以后血不载气,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在病机上是两个概念,它主要倾向(血不载气)这个方面,那这个方面我们在补充阴血,象当归补血,黄芪固摄浮阳,而且它也能摄血,也能生血。
   所以黄芪在这个方面作用:
* 它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因为它有出血;
* 同时它是固摄浮阳,所以要用它的固摄力量,因此用量较大,原方五倍于当归,这是它用黄芪多的原因,主要目的是固摄浮阳,同时还有益气摄血这个作用,并不是单纯用来生血。

   你象后面讲的归脾汤里的黄芪,那主要是补气,气血双补,补气以生血,它有这个作用,这两个作用重点不同,所以在当归补血汤这个方义分析讨论,由此引起出了谁做君药的问题,
* 多数认为当然从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角度,应该以大剂量的黄芪作为君药 。
   但是这些年来有些用当归补血汤,黄芪量不是很大,减少黄芪用量,它也说是当归补血汤,
* 黄芪量减少这个方不能叫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减少了的话,这个方以黄芪补气生血,当归本身是养血的,那这样的结构就应该是当归为君药,补血为主,而不是固摄浮阳为主。
   所以对这个方,还有一个(黄芪)量的一个决定性。这是血虚证为什么重用黄芪。

   至于补气,在这个方用黄芪不用人参的意思呢?
   本身是这个用黄芪在这里,不仅仅补气,还有固摄,这种固摄力量来讲,黄芪是很突出的,所以从历来用黄芪,它除了补气固摄,过去还认为有活血作用,包括象我们说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这类,治血痹。
   特别唐朝以前,(黄芪)除了补虚治虚劳,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的作用,象外科的专科书《刘娟子鬼遗方》里边,十多个方都用黄芪,一共一百几十个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疮疡这里头,除了补气,托里排脓,它很多涉及到一个畅通血脉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面,它是双向的,既能固摄,又能整个方和当归同配以后,它可以补而不滞。

   然有的人说这个方,黄芪偏温,甘温,温燥,在临床使用当中,当然不光这两味药,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个配伍,制它的一定温燥,因为它用量大了、吃久了以后,容易助热。就象那个十全大补里面的,配(伍)呀(制约温燥)。
   这个方在临床使用呢,这种退这个虚热,有时候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出血引起的这种阳气外浮的发热。
   我们过去有一例病人,因为遇到类似这样情况呢,比较典型发高烧的一例,这例印象很深。
   当时还是给函授大学的同学上课,函授大学里边有一个班,他夫妇两个都是在卫生系统工作,一个在卫生局,一个在卫校工作,年轻人,也是函大的一个班长,这个女学生坚持读书,同时又工作,怀孕以后呢,开始时候是个双胞胎,后来发现是三胞胎,所以到成都的第一妇产医院,待产,当时三胞胎和比较少见了,所以记者也采访啊,就说医院检查一个三胞胎的产妇,医院就动员起来怎么做好这个工作吧,那个记者嘛,当然也打了电话给医院每天问情况,因为《成都晚报》上已经登了这个事。
   后来还没有到一周的时候,按照常规记者就电话询问,问那个小孩子顺利不顺利,那有的告诉他是比较顺利,问你们是不是产妇(产后)一周以内都会出院啊,医生说一般都能出院,所以刚到一周的时候,这个记者没有到医院了解,就登了个消息,“三胞胎平安出院”。
   他说三胞胎出院了,实际上出不了院,结果那天医院一看到晚报,还没有出院,怎么说出平安院了呢,记者就跑到医院一了解,产妇发高烧,产后感染,产后感染,当然你这新闻又登出去了怎么办呢?动员家里面,干脆小孩都很好,很平安,就把小孩子接回去,你不是说三胞胎平安出院吗,没有写产妇平安出院啊,哦,孩子这就回去了。
   当然她这个先生就两头忙,那边有小孩,这边有产妇,当时那卫校、卫生局,大家都来帮助来养这小孩。
   这边呢,在医院里,产妇高烧,情况又不好,所以中西医会诊,那医院有中医科,所以开那个,由于发烧,一下子到三十九度多,这个很高啊,银翘、白虎这类药就用上,出汗也多,发烧较高,心烦,面红,但是用量这些清热泻火,同时也考虑一些清热凉血,我们看那方的话。
   热呢,热势起伏,下来一些又上去,这样子到一周的时候,小孩子走了,她还是出不了院,所以就到学校,因为是函授的同学嘛,大家就出主意,是不是请学校老师看一看,我们去看的时候,就跟他们中医商量,实际上他们中医科中医,也是我们学校过去的学生,哎,所以当时想了想,这这里边是不是要结合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这个问题,于是就开了一个方,还是用石膏、丹皮这些用的,但是和黄芪、当归合用,黄芪量相对多一点,到还没有到这个五倍,所以当时在这个方里,用黄芪,同时也用了芍药这一类的,就象有一点阴柔的啦,黄芪用到20克,没有敢用到当归的那么多倍。
   方子拿给他们医生看,因为按医院的规矩,要当地医院医生签字,拿来一看医生就说,哎呦,黄芪这么大量,她发烧这么高怎么行呢?
   我们说我们看法呢,她是一个血虚阳浮,阳浮火旺,你要清热泄火,和益气固摄阳浮相结合,双向调节,有很多病机是对立状况,同时出现。后来他们还是不敢签字,我们就走了。
   结果后来学生呢,他们就自己拿着这个方,因为他们中医科开的方,他们到药房去抓了以后,因为西医的妇产医院没有专门熬药的,自己熬了送过去,所以最后吃的药还是我们开的那个方,吃了药以后逐渐烧就开始退下来,而且出很多汗,也逐渐控制了,当然这个条件我们观察还是跟中西结合,或者有补液了,补液它能一定程度维持你这个温燥药,这个前提要维持营养平横了。
   再后来,她又一周作用,就出院了,热势整个控制了以后休息几天出院了,这个例子,后来他们家属就跟医生说,我们吃的有黄芪那个方,这个妇产医院它那个中医,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所以他们觉得,要叫我们怎么都不会用黄芪,发烧这样高,还开这么大量的黄芪。

   但从那个例子呢,当时因为看这类病也是一些教研室年青老师大家在一起在商量看嘛,因为那个年代我五十岁不到,所以大家体会临床上这个证,证象白虎,这种特点是有的,但真正遇到这类的情况不多。所以从这个例子体现,就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还是存在的。

   这张方是李东垣的,在血虚阳浮当中,通过大剂量的补气固摄浮阳,也是一种甘温除热前提下一种创造。
   所以这个方病机是血虚阳浮,
   主症来讲,发热是它 一个主症,证象白虎,类似与白虎的意思,所以从我们刚才讲到的,
* 它的发热特点一般来说没有白虎汤高,应该是没有白虎汤证那么高。
* 口渴来说,不喜冷饮,口渴喝水量不多,咽干口燥,喝水量不多。但是喜喝温、热这一类,这是从原著记载的这些都是这个特点了。
* 脉呢?看起来脉大,按之乏力,有这个特点。

   所以从病机,
   自血虚以后,阴不能维阳,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体表造成的发热。

   这个方临床上,
* 用于象中医外科痈疡肿毒,特别是在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这时候发生的热,虽不高,但是有很多带有血虚阳浮这种特点。
    这个表是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的一种比较。 

* 汗出
   当归补血汤证有的是有汗,有的时候无汗,阳气浮越于表,不能固摄,加上热势,这种虚热热势蒸迫,临床可以有汗的,这是我们当时也是在讨论当中一个疑点。
* 发热
 @ 一方面劳倦内伤,慢性消耗,这种无形消耗可以引起,历来也包括这种无形的消耗,劳倦内伤了,引起阴血不足。
 @ 一类急性大出血,气无所附,可以导致阳气外越,造成发热。
* 脉象
   具体的象脉洪大,脉虚,按之无力。

   所以这里说多数伴有汗出,在阳气外浮,肌表失固以后,津液外泄造成的,这个方里的黄芪的作用,历来看法,除了固摄浮阳之外,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但主要的是固摄浮阳。
   如果用来益气生血的话,用不了那么大的量,这两味药,如果作为益气生血出发的话,和当归在一起,那一般认为应该当归作为君药了。

   它这个失血用补气方法来是强调,仍然强调固摄,
“有形止血不能速生”,有的叫做不能自生,或者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从这个角度它也有摄血的作用,益气可以摄血,这是黄芪的作用。

   这个方用量特点,
   原著要求是黄芪比当归,五比一,在一些补血的方里,黄芪也可以大于当归,但是大于少一些。
   当然很多方里,当归和黄芪用量呢,在它常用量当中都是中等用量,用来补血,因为整个黄芪、当归习惯用量,当归是自身用量范围比较小,当归在临床上,象我们一般作为臣药、佐药这些,都是6克以内,所以当归用量是不宜过大的。

   辩证要点,
* 肌热,就是说发热,但不强调这个热非常高。
* 口渴喜温饮,面赤,面赤这一点遇到病例很突出,面赤。
* 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脉可以洪大,重按起来偏虚,无力的,因为这类血虚阳浮

& 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或者产后兼有一些外感的发热,头痛,产后本来有血虚,见外感,那两个因素结合呢,那更加容易形成头痛发热了,还可以加一些比较温和,疏散表邪的。
& 在外科疮疡久不溃不愈,难以收口,气血两虚又有余毒的,那这个时候加一些解毒的,那这时候的黄芪不仅可以治疗这类发热,而且它还有帮助生肌的作用,可以托毒排脓的作用。
& 在遇到出血,在用它来益气摄血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比如收涩的药,龙骨、山茱萸、阿胶这类善于止血的药。

   这种虚热呢,要和阴虚发热,在发热的一些特点、脉象、兼挟证,这些方面进行区别,这是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代表了一种治法,,一类治法,治疗这种血虚发热的,是一类方。
(附:
本方重用黄芪,其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
* 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至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
*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阴虚发热禁用。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