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医案、验方、诊治经验集萃(z)[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 1、睡在风口上,一醒过来,脖子歪了,颈僵落枕。用桂枝汤祛风,配合葛根50克,解颈僵,常一剂知,二剂愈。 2、坐摩托车时讲话,风灌到咽喉肺里,猛咳嗽难好,这叫伤风咳。用生姜配一小撮绿茶煮水,能宣通肺表,使风去咳止。 3、全身上下容易瘙痒,出现行踪飘渺不定的风疹块。这时,用荆芥、防风、薄荷、金银花、忍冬藤等祛风通经络之品,熬水来洗皮肤,很快风去瘙痒止。这叫风盛则痒,祛风则不痒。 4、心急火燎,常常吃饭都呛到,猛咳嗽,甚至咳痰带血丝。这叫木火刑金,搞点黛蛤散,把火气清一清,咳嗽就平复了,血热也不妄行。这汤方曾让一个医生治病升官,却传自于民间,就是古典讲的:“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用的原理,不过就是火克金而已,撤火则金清,金清则咳嗽平。 5、有句话叫受到惊恐的孩子长不大。这是金克木了。惊吓的鸟,风声鹤唳都会往下掉。胸廓宣发不好,肝木就会抑郁,难以条达。在逍遥散解郁神方中,加点麻黄通宣理肺。把惊恐之气通过发汗排出体外,孩子就会长高,长好。这叫麻黄解郁,妙哉宣肺! 6、当脑子静不下来,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用栀子淡豆豉汤,两味药,栀子泄心火,淡豆豉滋肾水,它们就是泄南补北经典搭配!滋水降火黄金组合!对于肾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者效果好!非常适合脑力劳动工作者,睡眠质量差的。 7、脾主大腹,肚腹便便,啤酒肚、将军肚,乃水湿停聚,脾不能健运。服用五苓散,升阳除湿,利水健脾,腰脚很快轻快,尿量变大,肚腹回缩。走路拖泥带水,显得很笨重,关节肌肉也酸重,这是水湿困阻四肢。只需服用陈夏六君子。健脾则四肢轻松,除湿则手脚不重。 8、《黄帝内经》讲:“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肢水肿的时候,却要记得,下游泛滥,当治其上。故水肿三药,黄芪50克、川芎10克、益母草15克,专医下肢肿胀。从健脾升阳下手,清阳升,则浊湿去。 9、手指老起小水泡,一串串,挤掉一处,另一处又长。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剂下去,汗出小便利,水泡就不长了。前提是,不能再吃冰饮、凉果。 10、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11、宋柏杉:《伤寒》、《内经》、《金匮》、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叶天士的东西我每年都要读上一两遍,而且每次读的效果都有一个提高。 12、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13、脾胃病常常不是吃药吃好的,而是注意保养养好的。几乎所有慢性病、脾胃病,都要遵循三分治,七分养的法则。 14、养胃五点是:少点、淡点、慢点、暖点、软点。少点就是饭到七分饱。不超载的车开的耐久,不超食的脾胃,运化的透彻,能用的更久,不坏。七分饱胜调脾剂,食不言乃养生方。饱食一顿损三日之寿命,故,宁肯留半锅,不可撑一口。 15、淡味入腹通筋骨,还有什么杂质不能除。洗除碗垢要淡水,清除病垢要清淡饮食。 16、大养生家讲:“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气佐喜怒。”人能做到这点,年百岁而动作不衰,都能轻松实现。 17、有人说:“鸡蛋、海鲜吃了会皮肤痒叫发物。”其实最大的发物,就是动情绪。农村老百姓都知道,动情绪叫翻江倒海,老毛病就会被翻腾上来。 18、肝动怒了,就会面红目赤,息怒就是清肝明目。丹栀逍遥散就是息怒方! 19、老容易怕这怕那,像惊弓之鸟,一点小事就吓得神不守舍,这叫恐伤肾。服用肾气丸,就不会畏手畏脚,患得患失,担惊受怕。 20、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琴能医心,剑可医胆,不亚于灵丹。可见,中医不仅仅是吃吃药,扎扎针,按按摩,你栽花种竹可以疏肝解郁,弹琴吹曲可以逍遥气机,打拳舞剑可以壮人胆魄,练字书法可以定人心神。生活中的万象,能够让人舒服、健康,从极端回归到中庸的爱好、兴趣、志向,都属于中医疗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