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庆:教育改革,莫把“秀一把”当“真行动”

 枫叶c27j27qmqc 2019-06-30

上周,参加了我区春蕾中学的一场校本研修活动。

这场活动,围绕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这一话题,先由两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课堂的。之后,举行了一场圆桌论坛。老师们围绕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不少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活动结束了,校方客气,让我来点评。我先用“话题好、形式新、收获多”这九个字,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同时,提出了如何妥善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一切的技术都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而不要让技术去绑架人。

第二,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技术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用得恰到好处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要处理好秀一把与真行动的关系。做一场活动要考虑它的常态化,希望所有学校都做真行动,而不是仅仅是秀一把。

其实,这三点,不是对这所学校活动所提的建议,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忧思:

一是技术日益发达,人却成为机器,且逐渐被机器绑架。人一旦离开机器,就不会教书。

二是盲目崇尚技术,却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技术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成为了主角。师生,成为了技术的配角。

三是把轰轰烈烈地秀一场,当做了研究的效果。往往无限放大结果,有意遮蔽过程。错把活动当成果,误把报道当成就,成了教育新常态。

尤其第三点,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

当前,无论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已进入深水区。

老的问题,积重难返;新的问题,纷至沓来。几乎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这样的语境下,校长们,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创新吧,基层教师没激情,上级领导看不见。创新吧,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真正创新?

于是,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努力抓好常规的同时,开始了各种“秀”为特征的“创新”。

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综合评价,学校必须要想出几个抓人眼球的亮点活动,吸引媒体,吸引百姓。于是,各种“秀”,就成为学校要生存下去的不二选择。

如此以来,“秀一把”,就成为了一些教育管理者的常规思维:

日常工作,涛声依旧;各类活动,创意迭出。这就导致了学校教育的“两张皮”:领导看到的,和师生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现象。

领导看到的,是光鲜的、光彩的、夺目的;

师生经历的,却不是活动中所呈现的那样精彩纷呈。

这样的“秀”,满意了领导,却害苦了师生。

当然,也有相当不少学校,能把常规的扎实工作和偶尔“秀一把”结合得很好,这样的学校,值得点赞;这样的校长,值得敬重。)

 三

这几年,配合各级检查的“秀一把”,已经成为了师生真实的生存状态。

举几个例子——(事先声明,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如果读者一定要对号,我也没办法。)

先来说说当前各地正在轰轰烈烈搞的“互联网+义务教育”异地同步课堂活动。应当说,这个活动,本身确实是有创意的。

一般的模式,是这样的——借助互联网同步直播技术,同一位老师,将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2-3个班级,整合成可以即时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上同一个内容,实现同步互动。这样的课堂,学生、老师,都有新鲜感。

于是,观摩的老师深深感叹,太神奇了;组织的老师深深满足,太值得了!

于是,媒体宣传报道:“同步课堂,是没有距离的在线课堂;这是人性化的远程教学;这样的课堂,能解决教育公平,让教育均衡发展”。

没错,这是一种理想,一种愿景。若真因为网络技术,很好地“解决教育公平”,“让教育均衡发展”,那真的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

但是,且慢喝彩!为这一场活动,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技术人员,反复调试;试教团队,反复磨课。

甚至有参与其中的朋友告诉我:为了能够完成直播任务,要驱车6小时,到对方学校去踩点、调试。之后,再回学校上课,才有完美的呈现。

这背后的付出,和这一节课的“效果”相比,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如何来计算?

当然,如果这样一次观摩和研讨,是为了带动后续的常态化跟进。那么,也许,所付出的全部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大胆畅想:这次活动以后,各种技术全面介入,异地互动课堂在部分班级,随时成为新常态。若真实现这样的低成本互动,那么,这样的“秀一把”,确实是有巨大价值的。

最怕的是,轰轰烈烈搞一场活动之后的无声无息。一阵羡慕赞叹喝彩之后,或因各方面时机不成熟,或因两地作息时间不同步,或因学生基础各异,最终,教学又回到了原点。

这是我最为担忧的。

最可怕的状况是:一切折腾,都是为了报道!把报道做足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后续,后续再说吧。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秀一把”!

这样的秀一把的行为,还有很多很多——

明明学校的课程,并未真正改革,但是,汇报的时候,抓几个学生“才艺”一下,于是“精彩纷呈”;

明明学校的长短课,形同虚设,但是,观摩的时候,抓几个案例展示一下,于是“效果明显”;

明明课题立项之后,基本没动,但是,总结的时候,把尝试当做全面铺开,于是“硕果累累”:”

……

 四

“秀一把”的思维方式,其根源是“表面文章”与“形式主义”作风所致。

因为有人喜欢看“表面文章”、喜欢“高大上”的形式,于是,有人便投其所好。

除了“形式主义”,更为重要的,是由来已久的“浮夸风”流毒,深入骨髓。“搞大”、“大搞”,让更多人关注,成为了一些人的思维DNA。

因为“浮夸”,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所以,面对“皇帝的新装”,心照不宣,缄默不语。

那么,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处理“秀一把”与“真行动”之间的关系呢?

其实,有一部分睿智的校长,往往是先“真行动”,再“秀一把”。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研究,在行动。确实做得精彩纷呈,必要的“秀”,不但理所应当,而且要大力倡导。

在合适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与更多人分享探索成果,这本无可厚非。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各级领导,少一些“政绩观”,少一些“门面工程”,而是把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情,做实、做好。真正把教育做实了,做好了,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最怕的是,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宣传报道做得满天飞舞,老百姓依然不买账。

说到底,大量“秀一把”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急功近利”所致。处理好“秀一把”与“真行动”关系,实质是处理好“做在前”,还是“唱在前”的关系。

“做在前”,也许不去追求短时间的轰轰烈烈,但也许做着做着渐入佳;

“唱在前”,也许追求的是眼前的一鸣惊人,但也许做着做着偃旗息鼓。

当然,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是——边做边唱。该唱的时候,放声歌唱;唱完之后,埋头苦干;干完之后,歌声更嘹亮!

从宣传来说,这也是好的;且,只要能够下决心干到底,这样的“秀一把”,不妨当做“真行动”的吹响冲锋号。这样的高调宣传,能够逼迫行动者,撸起袖子,鼓足干劲,奋力前进。

若如此,“秀一把”,算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壮行”和“誓师”,也许能够为“真行动”推波助澜。

【名师工作室,深圳交流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