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蝶恋花》:人生自有境界

 九乾 2019-06-30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蝶恋花

作者:晏殊  朗诵:方明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人间自是有情诗,此爱不关风和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我们前面讲过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讲过了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论人生三大境界分别引用了这两首词,来论人生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第三层境界,也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然人生三大境界的第二层、第三层我们都提过了,那么人生三大境界的第一层又怎能略过不提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那个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的出处就是晏殊的一首著名的《蝶恋花》,还是《蝶恋花》。词云:“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的词牌我们前面已经反复说过,它其实是唐代教坊曲中的名曲,尤其在“因曲而词盛”的宋词发展历程中,它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词牌,是非常多的词人喜欢创作的一个经典。但在宋初,对这个词牌贡献最大的,一是柳永,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另外一个人,就是晏殊。柳永柳三变和晏殊晏同叔,他们俩几乎是同龄人,柳永要稍长几岁。两人都是词史上的大家,而且两人的风格一正一欹,放在一起比较真是相得益彰。恰巧王国维先生引论人生三大境界时,两首《蝶恋花》又分别选的是晏殊和柳永的,那就比起来更有意思了。

柳永我们上次说过,在当时人的眼光里可能他要被算作“学渣”。因为他为了音乐,为了词创作,为了他在秦楼楚馆里那些人生的知己们、歌女们,甚至延误了科举考试。事实上到最后,柳永也正是因为此类经历,才被皇帝御批“且去填词”。最终仕途偃蹇,变成了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可虽然如此,柳永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另辟蹊径,矢志不渝,在词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座无人可以跨越的丰碑。

 

相比较柳永,晏殊则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型的人物。晏殊五岁即能诗能文,被当地人喻为神童。后来十四岁的时候,就以神童的身份被特别推荐给朝廷。而且皇帝亲自面试,当殿参加进士试。考卷发下来之后,十四岁的晏殊一看考卷,即长身而立,在皇帝与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说:“臣在十几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了,而且有草稿在,所以为公平起见,请另选试题。”真宗皇帝当时拍案惊奇,非常欣赏他的诚实和质朴不隐。所以后来的晏殊,其实是众望所归,在世人一片看好声中,一路仕宦通达,最终做到了执政大臣。

事实上,北宋后来著名的很多名臣。像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欧阳修,他们都得益于晏殊的奖掖与荐举。所以晏殊虽然在政绩上并没有什么十分突出的表现,但在教育和选拔人才上,确实为后世所称。比如说,他选拔北宋名臣富弼。富弼其实是晏殊的女婿,但晏殊作为宰相推荐人才,举贤不避亲,而范仲淹、富弼等人之所以能开辟庆历新政,事实上是离不开晏殊的支持的。晏殊作为北宋一代名相,最爱填词,尤其填《蝶恋花》。像《碧鸡漫志》里就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所以晏殊的词集被称为《珠玉集》,真是如珠似玉,却又不失人间正道,这首《蝶恋花》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第一个要注意的是这个“槛”的读音。它是个多音字,还读槛(kan),像红楼梦里就有“槛外人”之说,“铁槛寺”。“槛”是指门槛,而比门槛高的这个栏杆就应该读作槛(jian)。所以像邓丽君曾经留有半阙的名曲,也就是李白的《清平调》。后来王菲又把它续完,音乐非常美,但可惜的是都把那句“春风拂槛(jian)露华浓”读成了“春风拂槛(kan)露华浓”。还有比如说像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之后的《滕王阁诗》,尾联就说:“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所以作为栏杆、围栏,一定要读作槛(jian)。

槛菊就是栏杆下的菊花。“槛菊愁烟”一下子就交代了时令和时间。说明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薄雾笼罩,栏杆边的菊花就像带上了忧愁的情绪。与之相应的则是“兰泣露”,不光有菊花还有兰花。早晨的露珠映在花叶上,幽怨的兰花就像在哭泣一样。所以“槛菊愁烟”和“兰泣露”其实也可以是互文,指兰花和菊花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在秋日的清晨展露出满满的相思的愁绪。当然,通过围栏边的菊花和兰花的忧愁,也可以看出这里的场景,应该是一个贵族的人家,不是平常的百姓。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可是要选择庭院中的花来写愁思,为什么选得是菊花和兰花呢?为什么不写“有情芍药含春泪”,为什么不说“无力蔷薇卧晚枝”呢?我们且留下这个谜题等会儿再说。

 

在写完忧愁的兰与菊之后,诗人说:“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是很薄很轻柔的丝织品,李清照说“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以“罗幕”就是很轻薄的帷幕。在这个秋日的早晨,罗幕闲垂,天气清寒,眼见着一双燕子飞去了。燕子穿帘过幕,却是双双飞去,正反衬着那个相思女子的形单影只。所以回头看,又岂止是罗幕的清寒。在双飞燕反衬出孤独人的时候,罗幕的清寒更见出相思人内心的清寒。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这是一种相思的惆怅。因为这种惆怅,这个庭院中孤寂的女子突然将目光转回了昨夜的明月,埋怨明月,“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说,明月啊明月,你不知道离别的愁苦!这斜斜的把你清澈的月光洒满了这孤寂的闺房。“斜光到晓”说得别有深意,它体现了这个闺中相思的女子彻夜难眠的情景。“不谙”则是不懂、不知,“明月不谙离恨苦”仿佛是无厘头的埋怨,但这种埋怨却非常精巧的凸显了离恨之苦。除此之外还有一层用意,既然“相思也如满月,夜夜递减清辉”。那么我如月华般清澈的相思,是不是也像月光一样可以笼罩千万里外与我天涯相别的爱人啊。当然这一句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直接引起了最有名的那句名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因为相思的人彻夜难眠,所以她才会知道,昨夜不只有月光,还有一夜惨烈的西风,凋零的绿树到清晨也是叶落枝枯。面对如此凄凉的秋景,诗人却没有一味的哀怨,而是突然振作,突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姿态“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既然可以独上高楼,可以望尽天涯路。那就说明眼前应该是所向空阔、辽阔霜天、无限广远的境界。由此一来,虽然句中依然有着相思与伤离的愁绪,但那种情感却一下变得悲壮起来,变得洗净铅华,没有半分纤柔、颓靡的气息。所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虽纯用白描,却自有境界,成为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想来也是王国维先生选其为人生第一重境界的关键原因所在。

可是即便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洗净铅华。但高楼远望,不见所思,相思人便下意识的想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也有版本写作“欲寄彩笺无尺素”,我个人还是觉得“兼尺素”比较好。“尺素”和“彩笺”都可以泛指信笺,但是细细琢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尺素的典故出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素”是小幅的绢帛,古代的书函一般长约一尺,所以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之说”,这些都是标准的写书信的材料。而彩笺呢,“笺”原来是指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在上头题诗或者作画用的,所以后来信纸也叫笺,那么彩笺就是精美的信纸,它上面写的一般都是以寄相思的诗或者画。当然,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泛指书信了,但是“彩笺兼尺素”就是说写不尽的相思,诉不完的思念。而要说“欲寄彩笺无尺素”,一则有些矛盾,要寄彩笺就是要寄信却又没有信,“无尺素”。二则呢,把“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感慨、失望、疑惑提前在上一句就说了出来,反倒不够蕴藉。我写不尽的相思,数不尽的思念啊!想写在一封封信里寄去你的身边,可是山水迢迢、山长水远,我思念的那个人,又在哪里呢?一句知何处的感慨,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让这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相思,成为时间深处一种旷远的回响。

 

通读过全诗,我们现在可以解读为什么王国维先生会在《人间词话》里选晏殊的这首《蝶恋花》,选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古今已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必经的第一层境界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说的是人生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应该有着绝大的视野,有着终极的归宿。可是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心血来潮的计划或者脚跟轻浮的念头都可以称之为追求,都可以列为人生第一层境界的。要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第一层境界的追求,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先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也就是说要从苦难、挫折、迷茫中幡然醒悟,独上高楼的追寻,才可称之为追求。不经历磨难、不经历积淀、不经历曾经凋零枯萎、又凤凰涅盘式的觉醒之后的追求,怎么能称之为人生的境界呢?

第二点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前面留下的那个疑问,为什么要写“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中的花朵来表现相思的哀愁,没有写别的,没有写“有情芍药含春泪”,没有写“无力蔷薇卧晚枝”,而偏偏写的是“槛菊愁烟兰泣露”。选择的是“菊”与“兰”呢?很简单,因为菊与兰位列“花中四君子”啊,本来就是花中君子,又生于具有不俗气质的贵族庭院之中。这是一种什么?这是一种素养,这是一种基础。没有一定素养,一定基础、一定积累的追寻,也谈不上是有境界的追寻。真正的人生第一层境界的追求与追寻,要有基础,要有素养,要有积累。同时还要经过苦难挫折的历练,要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觉醒。这样你的追求才有可能既不忘初心,又不失归宿,这才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这样的追求才有可能真正的帮你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既能不忘初心,又能不失归宿,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中间的过程,所需的就是坚持、坚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甚至是舍己忘身,具有大无畏、大牺牲的精神,这就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即坚持,即不悔,即一往情深。这样的追寻和坚持,最终会帮你送到人生的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在《青玉案》讲过,这种追寻的量变到质变,还有一个前提,要把所有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种感官所感受到的迷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前面所有写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到“宝马雕车香满路”,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写的都是极尽各种感官之诱惑。而“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不仅是感官之诱惑,甚至有目标之诱惑。只有摆脱所有的诱惑,甚至把眼前所有的喧嚣当作背景,真正的人生追求才能凸显出来。也就是当你放下所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混淆你诱惑你的感觉,只留下一个直觉,灵觉,第六感,然后经历时光的积淀,经历坚持不懈的追寻,这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要追寻的那个爱人,那个信仰,那个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是那个我、那个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王国维先生才在《人间词话》里论人生三境界时,说“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当然王国维先生可能顺手写来有所笔误,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成了“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这种小的知识点上的失误,并不影响王国维先生作为一位大师的水准。在罗列三境之后,王国维先生又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非晏殊、非柳永、非辛弃疾这样的大词人、大境界者不能道出啊!回看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人生自有境界,要认清、要坚守、要追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