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2019年6月17日公益微课

 三乐四为书屋 2019-06-30

第32次微课 来自慕喜乐心理工作室 21:27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孙医生,很高兴又是我们两周一次的抑郁症科普公益微课的时间。

今天是2019年6月17日,我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了,每一次在这里跟大家见面我都有点小激动,小兴奋。因为一想到我们分享的内容有可能会帮到一些人,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有些人可能是刚刚加入这个群,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外资医院做全职的精神科医生,也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工作。我个人曾经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那是很久以前了,大约十几年前。我当时的抑郁程度非常严重,可谓是极重度,所以我那个时候过得非常痛苦。很遗憾,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得了抑郁症,身边也没有精神科医生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告诉我这是什么问题。所以,有好几年的时间,我都处在抑郁症的痛苦当中,没有办法走出来,到现在还记得那一段黑暗的日子。

因为有这样的个人经历,后来我才学习心理学,做了精神科医生,然后才有了今天。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分享关于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和我一样,曾经、现在或以后经历这些痛苦的人。如果你经历抑郁症的痛苦,希望你能够在这里得到帮助。

感谢各位群助理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跟我一起工作,帮助我把每一次的微课整理出来,放在我们的公众号上面,以便那些没有在现场听课的朋友们,能有机会去回顾往期的文章。我们也会不定时的在各个群里发送往期的文章,能让大家不断地对这些基本知识有一个概念。一直以来我们的口号是:学习抑郁症知识,能够助人助己!不管是自己在经受这个痛苦,还是身边的人在经历着这些,我们都可以去帮助他们。

我们言归正传。按照惯例,每次我们的微课都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享PPT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回答大家的提问。先说PPT的部分:我们已经到了系列39,今天我们主要讲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的情况。上一次我们讲的是抑郁症和双相障碍,这个阶段我们会主要集中在“共病”的这个方面。可以说,大概有70%的抑郁症病人患有共病——焦虑症,那么就有必要分享一下:焦虑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病症?

大家请看PPT,我简单地给出一个焦虑症定义,但是这个定义不是我给的,是教科书给的:“无明确客观对象过度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比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耳鸣等。”这里标红的几个关键词,“无明确客观对象”是指担心或者紧张可以没有明确的对象,就是我很担心、焦虑、紧张,但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这个对象在不断转换,今天为这件事情担心,明天为另外一件事情担心,后天再为其它的事情担心,这个对象是不固定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常常会把焦虑症跟强迫症做一些鉴别,诊断。强迫症的患者往往也有焦虑的表现,但是焦虑的对象往往是固定的所以这是焦虑症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就是过度反应,我们一般人都会有紧张、焦虑、担心的时候,但是焦虑症的这种程度比一般人强是什么意思呢?主要表现在发生的频率,严重的程度,以及对植物神经功能的损伤。我们常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包括:心悸、心慌、手抖、出汗、尿频、耳鸣、有可能有头痛,这些都是焦虑症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焦虑症分三类人:有的人上肚子,有的人上脸,有的人上头是什么意思呢?肚子就是内脏,也有一些人焦虑的时候可能会拉肚子。上脸就是有些人可能会脸上起痘痘。上头就是有些人焦虑的时候可能会头痛,失眠。不同的人焦虑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焦虑症的另一特点就是持续时间比较长,尤其是这种广泛性焦虑症,我们或者叫慢性焦虑。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我们才能够判断他是焦虑症。当然,有一些焦虑症,只需要持续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后面我们会涉及到。

那么,焦虑症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呢? 我们按照DSM-5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种类型:

广泛性焦虑:这个就是我们说的GAD,为不同的事情焦虑,紧张。

社交焦虑:这个单纯是指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都会有非常紧张,过度紧张的表现,但是在平时不一定有焦虑的表现,这叫社交焦虑。

分离焦虑:之前认为,孩子很小的时候(一到三岁),在离开父母或者其他重要抚养者的时候,在特殊的场合会表现出这种焦虑反应。现在的诊断认为不再限于孩子,成年人也有可能有分离焦虑。

特定的恐惧:特定的恐惧是对特定的事物表现出恐惧。比如说有人怕蛇,有人怕老鼠,有人怕冰雪,有人怕针头,这几个都叫特定恐惧。

选择性缄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焦虑类型,在DSM当中才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面对特定的人的时候表现出沉默。这个很少见,这里就不多讲了。

惊恐发作:这个是比较典型的急性焦虑发作。在发作过程当中,他可能会有非常严重的心慌、气急、胸闷,心脏跳得非常的快,就像要跳出来一样,整个人可能会僵住,会全身发抖,出汗,思维停止运转,身体不能动,甚至一种濒死感,这种表现我们称之为惊恐发作。但惊恐发作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就自行缓解。很多人看到这样的状况时立即拨打120,可能还没有到医院,在路上就缓解了,到了医院做检查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个常常就是惊恐发作的表现。

场所恐惧: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在特定的场所,比如说在密闭狭窄的空间:电梯,地铁,飞机,甚至饭店包间这些,就会引发这种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如果他仅限于特定的场所,我们认为是场所恐惧。

还有一些药物,毒品,或者其它障碍和疾病所致的焦虑,我们在临床上会排除这些状况,没有吸毒或是在服用药物造成的焦虑。

那么很多人都说自己有焦虑症,但其实不一定。因为我们对焦虑症的诊断不但有症状的标准,还有病程的标准。什么叫病程标准?就是要持续达到一定的时间,有几类是要一个月以上,有几类是要六个月以上。比如我们说这个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特定恐惧和场所恐惧,这四大类,我们会认为要持续六个月以上,才能够算达到病程标准,如果症状标准也符合,又可以排除其他问题所导致的症状,那我们就可以做诊断。

而其它的像分离焦虑,选择性缄默,惊恐发作,药物、毒品、疾病所致焦虑障碍这些,我们会认为如果是在一个月内达到这一个月的标准,就认为是可以成立的,特别是惊恐发作,一个月之内如果有三次以上的发作,就认为是诊断成立。

    抑郁症跟焦虑症共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时符合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同时表现两种症状,或者叫症状群。因为不管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它都是一个症状群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症状。抑郁症有它的症状群,焦虑症也有它的症状群。

  这种共病的情况多吗?多的。就像我在开始说的,大概有7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会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症之间,其实发病机理是有一定的重合的,所以经常会出现同时患病的情况,而且呢,有一些是先有抑郁症后有焦虑症,有一些呢,是先有焦虑症后有抑郁症,这个顺序不确定,两种都有可能。

    这个共同的发病机理是怎样去理解?因为他们会有一些共同的这一个机理,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神经递质,所涉及到的神经递质不同,具体的神经递质我们就不展开了。

    如果是共病的情况,就不能像单纯抑郁症患者那样去做治疗,需要同时考虑到焦虑症的治疗,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单纯治疗抑郁症,可能有一些药物选择,是不需要考虑这个药有没有抗焦虑的作用。如果同时有焦虑症,那我们就要综合考虑病情:有什么药物既对抑郁有作用,又对焦虑有作用?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一箭双雕,用药的种类可以控制一下,不需要用太多。如果有那种既对抑郁有作用,又对焦虑有作用的药物,我们会把它作为首选。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哪些药物是主要针对抑郁,哪些药物是主要针对焦虑,哪些药物对抑郁和焦虑都有效。我们临床上最常用的两大类药物,一类叫做SSRI类的药物,一类叫做SNRI类的药物。SSRI类的药物包括舍曲林、帕罗西汀、百忧解等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百忧解(氟西汀)、西酞普兰,这五种SSRI类药我们通常称之为五朵金花。这五种药物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舍曲林是可以主要针对抑郁的,它对焦虑的作用比较有限,同时舍曲林又有抗强迫的作用。那么帕罗西汀我们会认为它主要针对焦虑,针对抑郁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是也有限。还有这种叫氟西汀或者很常说的百忧解,我们也会认为它主要是针对抑郁,对焦虑的效果也是不好,同时,氟西汀针对进食障碍也有一些效果。

总体来说,SSRI类的药物几乎没有哪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既针对抑郁又针对焦虑,效果都比较好的。而SNRI类的药物,比如说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两种药物,我们会认为既针对抑郁,也针对焦虑,而且效果都还不错。但是,最后我需要强调,药效如何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说你用了度洛西汀就一定既可以抗焦虑又可以抗抑郁;也并不是说帕罗西汀主要针对焦虑,对抑郁就一定没有作用,都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们在作用机理上有一定的重叠。

讲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那么我如何知道自己到底是单纯的抑郁还是共病焦虑呢?那就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双重评估,既对抑郁又对焦虑进行评估。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两种病症弄混。明明是焦虑,却诊断为抑郁;明明是抑郁却诊断为焦虑;明明是共病却只诊断了一种——这些情况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最后一张幻灯片就是从治疗的角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共病的治疗效果会比单纯抑郁症更糟糕吗?我们只能说会更复杂,控制焦虑不容易,除了SSRI类的药物以外,我们还会用一些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比如说阿普唑仑,氯硝西泮,通常来说,这类药物在控制焦虑上面是比较有效,但是长期服用会有依赖性的,这个依赖性就需要我们特别的谨慎。怎么样谨慎呢?这类药物,我们临床上一般不建议超过一个月,尤其是每天服用而且量也比较大的情况。

但是,我不是说你每天服用,量又比较大,超过一个月就一定会上瘾,我会说超过一个月风险会更大,临床上有一些数据认为,如果是每天服用,量又比较大,时间达到六个月的话,成瘾或者说依赖的可能性大概达50%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