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深度分解)

 墨子语 2019-06-30

张仲景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地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辩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

因此,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

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五个系统之中。

五脏六腑图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统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映,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

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自然界所产生,而自然界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须受自然规律所制约,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导致不良后果。

在自然界中,日时气候、昼夜晨昏的变化,以及地土方宜等均予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同自然界做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

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总结了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诊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因而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

中医文化

(二)辩证论治


1.辩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思想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中医辨证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者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辩证的主要依据。

证,又称证候。证是由症状组成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方向。由于证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病,即疾病。疾病是一种病理过程。在一定治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或者形态结构上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米活动,因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影响了劳动能力,便称之为疾病。

总之,病是症组成的,证是病的本质表现,也是由症所组成的。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一个证候。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种不同的证候又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可见疾病与单一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症、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望闻问切

2.辩证论治的运用: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常用的辩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钢辩证、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病因辩证等。这些辩证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辩证论治的过程: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

将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结合地理环境、时令、气候、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辩证的结论,确定证候类型,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

这是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基本过程。

3.辩证论治的特点:中医在辩证论治过程中,以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为依据。

从病人的整体出发,以联系的、运动的观点,全面地分析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现象,以症辨证,以症辨病,病证结合,从而确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不是以辩证为满足,既要辩病又辩证,由辨病再进一步辩证。

虽然既辨病又辨证,但又重于辩证。

例如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属病在表。

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证候。

只有把感冒所表现出的“证候”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辩证论治

由此可见,辩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辩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候。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还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

再如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诊;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而后期则多为余热不尽,肺胃伤阴,则又须以养阴清热为务。

也有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