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6-30

16清乾隆 仿哥釉案缸

鉴赏之八百二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直径21×高14厘米

缸唇口,圆腹、腹下渐收,器底内凹呈卧足,造型端庄玉立。缸内外通施仿哥釉,釉质肥厚光润,开片清晰自然,金丝铁线错落有致,尽显哥釉的美妙绝伦。器底一周褐色护胎,仿宋代“铁足”而施,融合了文雅气息,清纯宁静之风骨流转。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此品是清官窑中难得的娟秀之物,古韵盎然,可置于案头,成为书斋所设一景。《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初八日,“将烧造得……哥窑元式收口水盛一件……俱交柏唐阿、双住福保送赴圆明园”,按其品目,应指此种仿哥釉案缸。

本品珍罕,少见其他相同的仿哥釉别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酱釉、天蓝釉、青花云龙纹及窑变釉四例(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66,图60;《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116,图47;页268,图120;页310,图141),与本品器形类似、尺寸相近,可资比较。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页66,图60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116,图47;页268,图120;页310,图141

RMB 920,000

17清乾隆 茶叶末釉贯耳瓶

鉴赏之八百二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31厘米

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长颈,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对饰双贯耳,腹心突起杏圆。配有红木座。器身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苍雅静穆,光素无纹,造型俊秀,挺拔大方,极富凝重古朴之感。底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系乾隆早期唐英任景德镇督陶官时的特有写法,可知此器乃乾隆时期唐窑佳作,且因茶叶末釉专供皇室,因而本器为乾隆御瓷珍品,地位尊贵,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茶叶末釉在清宫档案中称为“厂官釉”,系雍正朝督陶官唐英借鉴古代北方窑场产品烧制出的重要色釉之一,御窑厂专烧仅供皇室使用。因其“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为乾隆帝所钟爱。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最早记载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烧造“厂官釉收小双耳瓶”,乾隆三年六月是档案记载规模最大的一次烧造,器形多达八种,均是造型颇为古雅的瓶和尊,例如“厂官釉四方双管杏元瓶”、“厂官釉三阳尊”、“厂官釉放大腰圆天禄尊”等,本品或即烧造于此时。

翻检公私典藏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雍正茶叶末贯耳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图68)与本品几乎如出一辙。此外本品器型与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瓶(《清代瓷器赏鉴》,页146,图183)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汝釉贯耳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38,图216)相似,且同为单色釉,可资比较。茶叶末釉贯耳瓶一直深受市场青睐,与本品器型相同者,可参见北京东正2014年春拍以230万成交的清乾隆官窑茶叶末釉杏圆贯耳瓶(编号:552)和北京华辰2013年秋拍以172.5万成交的清雍正茶叶末釉寿桃纹贯耳瓶(编号:1623)。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

RMB 1,437,500

18清乾隆 茶叶末釉长颈瓶

鉴赏之八百二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19.2厘米

瓶盘口,长颈,溜肩,扁鼓腹,圈足外撇。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肥润失透,其间绿褐釉色夹杂细黄釉点弥漫流转,如是呈显各种层次变化,使人赏之爽目,意想飞驰,其虚实交融之佳妙诚如清代寂园叟《陶雅》所云:“有若干泥团之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底足,围绕周遭,直如鲜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少佳趣”。底心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清宫档案,茶叶末釉原始称呼确为“厂官釉”。茶叶末作为釉色名称,始见《陶雅》,指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间杂的官窑瓷器,因其极似茶叶细末,故名“茶叶末”。茶叶末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其类如璞玉,黄绿参差,变化无穷的釉色上,这样的审美追求无需具象辨识绝对图形,而是用直觉、用心灵直接去感受整体的混沌之美,已然达到了中国陶瓷审美的至高境界,契合传统“抱素归朴,大简至美”的美学内涵。

据《陶成纪事碑记》载,唐英于雍干之际创烧茶叶末釉,有鳝鱼黄、蛇皮绿和黄斑点三类产品,对于这三个品种与当今传世品的区分,学术界尚有争议,故现阶段仍统称其为茶叶末釉,本品属其中颜色泛黄者。

检阅公私收藏资料,本品与玫茵堂藏清乾隆茶叶末釉盘口瓶(参见玫茵堂中国陶瓷·卷二》,图935)及ESKENAZI旧藏清乾隆厂官釉直颈瓶(《ESKENAZI.明清瓷器收藏》页50,图15),无论形制、釉色皆极为相近,前者后由资深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与南京博物院藏典藏一例茶叶末釉长颈瓶仅有釉色差异(参见《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348);又天津市博物院(参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瓷》,图版162)与香港怀海堂(参见《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图64),庋藏近似类例,可资比较。

来源:日本回流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48<<o:p>

RMB 1,200,000

19清乾隆 仿哥釉贯耳瓶

鉴赏之八百二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31厘米

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颈部对饰双贯耳,鼓腹,长方形圈足。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配有红木座。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肥腴莹润,开片分明,金丝铁线交错,面呈灰青色。口部釉薄处微呈褐色,足际刷铁黑色釉,乃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极富凝重古朴之感,堪称乾隆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贯耳瓶是乾隆时期流行的一种瓶式,由宋代官窑仿青铜壶式演变而成。清代出现仿哥釉瓷的高潮。乾隆时期,在各式仿古单色釉中,仿哥釉最为成功,工艺达至巅峰,神形兼备,釉色的质感和形制的凝厚都充分地显现出来,几可媲美哥窑旧器,并且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创新。

山中商会,由大阪商人山中定次郎建立,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最大的中国古董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古美术热潮重要“推手”之一。其闻名于世事迹莫过于辛亥革命后,恭王府将除书画以外的几乎所有古董汇总卖予山中商会。据传,本瓶原为北京恭王府或庆王府陈设器,民国初年为山中商会购得。

翻检各方典藏资料,本品与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瓶(《清代瓷器赏鉴》,页146,图183)极为相似。与本品相似者,亦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哥釉贯耳瓶(《清康雍干名瓷特展》,页82,图63)和玫茵堂藏清乾隆仿官窑杏元贯耳方壶(《玫茵堂藏中国瓷器》卷四(),页345,图1797)。

来源:日本山中商会旧藏(编号:八第五三二号)

参阅:

《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46,图183

《清康雍干名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页82,图63

《玫茵堂藏中国瓷器》卷四(),页345,图1797

RMB 1,150,000

20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瓶

鉴赏之八百二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29.5厘米

窑变釉贯耳瓶旧称“均釉四方杏元双管瓶”,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本瓶呈四方倭角形,颈部对饰双贯耳,鼓腹,腹部饰桃形凸纹,长方形圈足。通体施窑变釉,釉汁肥厚斑斓,红蓝相间,斑斓交融,妍丽浓烈,灿若晚霞,深具乾隆时期窑变釉的典型特征。足内施酱釉。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极富凝重古朴之感,堪称乾隆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窑变釉是清雍正一朝创烧的仿宋钧釉色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由唐英所创,为清官窑的一大特色。《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乾隆朝,窑变釉烧造工艺已炉火纯青,在釉色的创制方面,除了稳定掌控“火焰红”之外,还兼具蓝绿等色谱,发色更为绚丽多姿。

检索各方典藏资料,与本品相似者,可见清乾隆窑变釉贯耳瓶(《清代瓷器赏鉴》,页150,图189)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窑变釉贯耳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00,图180)。

来源:欧洲回流

参阅:

《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50,图189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200,图180

RMB 1,092,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