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前,还记得我很内向的时候,除了和同事、关系好的朋友比较能聊以外,遇到陌生人,参加陌生聚会,基本上都是最沉默的那一个。但是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女朋友的生日KTV聚会,却发现我有不一样的体验,活动是周六晚上七点某KTV包厢,而地点离我住的地方走路五分钟就到,于是就在家躺着看电影,可看着看着睡着着了,当我醒来发现已经迟到一个多小时,马上蹦起来直奔包厢,虽然我来晚了,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我却没有像往常参加聚会时的那种沉闷,反而还玩得开,当天晚上还和很多陌生人成了以后经常来往的朋友。 我当时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直到我后来开始研究自信、内向、沟通、能量状态之间的关系,才恍然大悟,这些都有密切的关联。 内向者相较于外向者,在人际交往时更容易消耗精力,更容易感到累,需要给自己充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平衡,尤其是喜欢用独处的方式充电。很多书籍文章都提到这个关键点,但都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很多提倡内向者发挥天赋优势的人说,既然内向者容易消耗能量,更喜欢独处,那就不要乱动,安安静静做个内向者。但我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观点,我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我们解决了内向者高效充电的问题,那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内向者社交消耗过大的问题? 如果解决消耗过大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内向者轻松应对社交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得到了解决。实际上内向者充电,不光可以通过独处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增强自身「能量气场」来实现。同时,我觉得用另一个词来体现内向者充电问题,会更加全面准确,那就是——能量管理。 我翻阅过非常多沟通类书籍,基本上没有提到能量管理的概念,而在我的实践过程中,「能量」确实是一个对内向者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缺乏能量的人,有如下的日常表现: 1)白天精神萎靡、易产生焦虑情绪。 2)工作学习效率低下。 3)容易产生拖延症、产生内疚感。 4)容易导致过分宅,减少社交活动,沟通能力退化。 5)晚上精神好,或即使累也不想早睡,玩手机玩游戏,或其他娱乐。 6)容易熬夜,或通宵。容易晚睡晚起,或晚睡不得不早起。 7)导致第二天精神进一步萎靡。 8)恶性循环。 虽然不是所有不够自信不擅长沟通的朋友,都处于这种能量非常低状态,会因人而异,有程度高低的不同,但如果你只是处于一般的状态,也就是不好不坏,通过能量管理,可以让你的健康、精神、体力更好,不是更好吗? 甚至有些朋友平常就很爱健身运动,精神也很好,但为什么还是缺乏自信呢? 这是因为,缺乏能量是影响自信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当你缺乏自信的同时,又缺乏能量,你会有种想改变却无法使上力的感觉。 同时,我还发现,有些同学虽然白天精神好,但到了社交场合还是会放不开,这说明不会运用自身能量,来驱动自己的状态,来适应在社交场合的氛围。 那能量充足的人,又是怎么样状态呢? 1)睡眠充足,白天精神好。 2)每周有固定健身运动习惯。 3)说话比较有热情。 4)气场容易感染周围的人,比较受人喜爱。 5)工作学习效率高。 6)拖延症较少。 7)工作、娱乐两不耽误,生活丰富多彩。 8)良性循环。 如果你是日常精神不太好的人,就容易感觉到说话社交这样的事情,很费力,经历过几次失败后,就干脆完全躲起来,不想见人,直到忍无可忍才想要改变。 而你们也应该看到过,能量充足的人,无论是说话,待人接物,都充满热情,说话得体。 你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你们的生活状态的不同,你每天恶性循环,别人每天进步,你们的差距就是这样一步步拉大。 我的迎刃自信模型里提到,一个人的能量状态和自信,是并列且互相影响的关系。一个是生理,一个心理,还有一个是客观事实。 本理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唯心自信,或者鸡汤鸡血自信,而是同时有机整合了能量管理、心理学、社交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自信模型涉及三大维度,他们分别是「能量状态」、「主观自信」、「客观自信」。 那如何有充足的能量呢? 首先,我这里给「能量」下一个特定定义:指一个人能否有足够的精神和体力,有效率,有掌控力的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事情。 再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块生物电池,人只有不断的充电,补充能量,才能确保人体得以运转,人日常在吃饭、睡觉、运动等都是在保持一个能量的恢复。 能量这个词,常见于物理学,但从哲学的角度,广义上的能量可运用于所有学科。从广义上讲:能量就是一件事物能使其它事物发生改变的性质。你有充足的能量,就可以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就可以让内向的你高质量的社交,反之亦然。 这里把「能量」分为,精神力和体力两种,是生理与精神的综合体。 「精神力」相当于是「脑力」,有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其实是一台24小时工作的机器,大脑需要消耗的氧气,大约占据我们吸入氧气总数的 20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进行脑力劳动多的人,也更加容易消耗能量。比如我就是属于脑力劳动者,每天要看很多书,写文章,写课件,很费脑子。 「体力」与「脑力」互相影响,当你很疲劳或很饥饿的状态,你也无法集中精神做脑力劳动,比如,阅读、写作、说话。一般你精神好的时候,都是首先身体状态很好,比如你连续一段时间都早睡早起。 所以内向者能量充足的时候,是会自动就乐于与人交流,而不会想着逃跑,反之,都是因为内向者当时处于「能量低下」状态,才导致想要「充电」,想要独处。 我们为什么要能量管理? 1)人体的一天时间单位里的能量是有限的,需要集中用在有限且重要的地方。 一个人的能量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他的行动力高低,精神差的人,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行动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的成果。正所谓,时间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资源,就像时间,每天只有24小时,8小时左右用来睡眠;8个小时左右读书、工作,加班另算;剩下8小时,就是你吃饭、社交、娱乐、充电学习、休闲生活的阶段。 你无法永远处于高能量状态,当你工作连带加班12小时,非常疲惫,而且第二天你还需要这样的状态工作,你可能就没状态去社交,去玩乐。 既然是有限的资源,那我们就需要进行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增加储备,把有限资源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2)能量的高低决定了社交沟通的表现。 工作、学习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而沟通社交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不自信的人,容易面对陌生人放不开,和内心想说好,却说不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量缺乏。 在多年前,我某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突然对我说,平常和你聊天都挺正常,但总觉得哪里不妥,但又说不出,直到我刚才突然明白了,你说话没有感情,声音有气无力的感觉。 当我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评价我的说话时,我也震惊了。我为什么给人这样的感觉呢?然后我开始反思,并找到了原因,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晚睡早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运动,以及缺乏其他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后来,通过生活状态的调整,说话的状态也调整了回来。 3)通过生理变化,来影响心理变化。 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身心健康,所谓身心,就是身体和心理同时都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且身心的不同状态会产生互相影响。我接触的很多不自信的学员,同时伴随比较多的焦虑情绪,甚至有些人还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这种焦虑情绪如果不同时进行解决,自信心很难获得提升,更不用说在社交与恋爱的场合,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那如何有充足的能量呢? 首先,我这里给「能量」下一个特定定义:指一个人能否有足够的精神和体力,有效率,有掌控力的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事情。 这里说的能量,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块生物电池,人只有不断的充电,补充能量,才能确保人体得以运转,人日常在吃饭、睡觉、运动等都是在保持一个能量的恢复。 如果你看过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就会记得,未来人工智能,因为缺乏太阳能和其他能源,竟然把人类变成电池,给机器供能,这样的未来设想,已经在几年前有了研究表明,人体的能量的产生,是可以产生电流,并有机构正在研究,如何让人体给日常的电子产品提供充电电能,比如给手机充电。 如果技术真的实现了,你能想象,你身体就是一块源源不断产生电量的大型可移动充电宝,不需要再带着一个累赘的电池在身上。 能量这个词,常见于物理学,但从哲学的角度,广义上的能量可运用于所有学科。从广义上讲:能量就是一件事物能使其它事物发生改变的性质。你有充足的能量,就可以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反之亦然。 而我这里提到的能量,更倾向于是生理与精神的综合体。我这里把能量分为,体力和精神力两种。 精神力相当于是脑力,有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其实是一台24小时工作的机器,大脑需要消耗的氧气,大约占据我们,吸入氧气总数的 20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进行脑力劳动多的人,也更加容易消耗能量。比如我就是属于脑力劳动者,每天要看很多书,写文章,写课件,很费脑子。 体力与脑力互相影响,当你很疲劳或很饥饿的状态,你是没法集中精神做一些脑力劳动的,比如阅读,写作,说话。一般你精神好的时候,都是首先身体状态很好,比如你连续一段时间都早睡早起。 不自信虽然不一定能量低,但能量低多半不够自信。所以,你现在明白了,能量管理是提升自信与沟通力的隐形力量的原因了吧。 总之,「能量管理」是提升内向者自信与沟通力的隐形力量的关键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