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雷札记 ID:Book_Movie_Music 导读: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人格和教养? 太多的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生命初期亲子关系模式、父母的陪伴质量,对孩子人格的长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有跟这个理论唱反调的人物,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教养的迷思》便提出了一个颠覆无数人三观的观点:子女的人格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无关。 本文作者格雷站在一个爸爸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养育经验解读了这一观点。且不论“父母决定论”、“与父母无关论“孰对孰错,至少可以减轻那些生怕一个疏忽误了孩子终身的父母们的一些焦虑。 随着女儿的成长,一个巨大的困惑开始逐步伴随着我,那就是,我时常拥有一种对孩子的自责情绪,而这种自责情绪又时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这种自责情绪的起因是,我既不知道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时间与带娃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在保持自我掌控与为娃牺牲自我之间自如切换。时常感到对于女儿有不少亏欠,甚至担心偶尔的缺席会影响她的性格成长。 ▲作者女儿脚丫,拍摄于巴厘岛金巴兰海滩 有人形容带娃为一种时间黑洞,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带到什么程度,带到多久算是个好父母。那些牺牲了工作牺牲了自己全力陪伴照顾孩子的父母被广为歌颂,而那些因为拼搏事业或追求自我发展而些许忽略了孩子的父母则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与枷锁。 你看人家老李的女儿,老李老婆辞了工作全力陪同,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 老张一天到晚在外面玩命赚钱,钱赚了那么多又能怎样?你看看他把儿子放纵成了什么样子。 我们的社会对于父母有过多的要求与期待,而大量的所谓科学研究又不断强化父母教养对于子女成长的决定性的作用。让为人父母成为了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极为沉重的工作。
▲插图作者:Aleksandra Mikolajczak 人从小就有融入集体并不显示特殊性的诉求,大部分人都不想当少数人群。而整个同辈间的氛围,教养水平,习惯喜好甚至用语习惯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养成。我一直好奇两岁半的女儿是如何获得与她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奶奶完全不同的口音的,现在才知道是来源于她托班的小伙伴们。 朱迪斯的书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作用就是,父母在照顾教育子女方面大可轻松一些,而不必过分遵循某些如“政治正确”一般的新式育儿法而丧失自我痛苦不堪。毕竟,和子女一起享受的美好时光才是最重要的吧。 除去对于子女人格教养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01 首先,父母自己的成长完整发展成功才有可能为子女提供优质的同辈环境,所以,父母自己活出精彩成功的人生至关重要; 02 其次,虽然父母教育对于孩子人格教养没有直接联系,可是父母与子女间幸福的亲情关系却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成长中的幸福指数; 03 第三,认清了父母教育与子女人格的关系,父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子女人生蓝图中的位置,从而作为辅助而非主导地为子女人格成长保驾护航; 04 第四,父母应该尽可能保护子女的身体健康,从而让子女在同辈中不至于因为身体特异而被特殊对待(这种对待会带来人格成长的种种问题)。 回到文章的开头,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的焦虑。因为我发现,家庭与工作,自我与牺牲之间的矛盾好像本就不是矛盾,家庭与工作都是为了全家的福祉,工作时不内疚没能好好陪伴孩子,陪伴孩子时更不会自责于工作的减少,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增加对待工作与家庭的质量;而如果不把养育子女当作必须拥有标准答案的任务,那所谓牺牲就不存在了,因为养育陪伴的过程中,自我也在不断更新迭代着。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