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内镜,开启胃肠“粘膜外科”手术的大门

 xiaoqun8117 2019-06-30


消化内镜,即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子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等,国内绝大多数医院,由消化内科医生掌握,应用于胃肠胆胰管道疾病的诊断。如果某一天,您被告知,您的消化内科医生朋友正在给病人做肿瘤切除手术,您千万不要诧异:肿瘤手术?开刀?内科医生也要开刀?对的,您听的没错!

外科手术的基本属性切除、修复和重建, 消化内科医生通过胃肠镜(消化内镜),借助特殊的器械,将胃肠道某些病变切除、清理创面、止血及缝合,不是外科手术吗?

      事实上,早有专家根据治疗路径不同,定义两个不同的“外科”: 以体表开放或腹腔镜为平台经体腔和脏器浆膜面入路的传统外科称之为“浆膜外科”; 以消化内镜为平台从自然腔道(口、肛门)黏膜面入路的内镜外科,称之为“黏膜外科”。

“粘膜外科”手术的开展,主要得益于软式内窥镜(胃镜、肠镜等)出现,这项发明,将人的视觉延伸到“九曲十八弯”的消化道深部,同时,治疗器械也可通过内窥镜的腔道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切除胃肠粘膜面较小的隆起性病变如息肉等为主的治疗得以开展。进一步,通过粘膜下注射或吸引等手段使平坦或凹陷的病变隆起,从而使此类病变亦可以切除,即粘膜切除术(EMR),内镜治疗的适应症得到扩大。随着内镜微创手术优越性日益凸显和相关学者对消化道肿瘤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经过艰苦努力探索,限制消化内镜手术的因素,如病变形态、大小、手术器械、手术并发症等各种难题相继得以解决,开创了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时代,即现阶段“粘膜外科”手术的基础---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它可以做到黏膜、黏膜下甚至固有肌层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保证切缘完整性,从而类似于外科手术的完全切除,同时随着内镜下止血和缝合技术的进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业内已公认其为成熟、安全、高效、常规的手术方法。

“粘膜外科”手术主要应用于胃肠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消化内镜手术所以能治疗早期胃肠癌,在于消化道管壁的结构及肿瘤发生发展的特性。消化道管壁分为四层,最内为黏膜层,其次为黏膜下层,第三层为肌肉层,第四层为浆膜层,现有技术在消化内镜下可清楚区分上述层次。研究发现,大部分胃肠癌由粘膜层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如息肉、萎缩、不典型增生等,即使已发生癌变,初发于粘膜或仅波及粘膜下层浅层的癌(早期癌),其远处转移发生几率很小,因此,应用消化内镜并借助特殊器械及技术完整剥离病变组织---粘膜及粘膜下层,可以达到和传统外科胃切除手术同样的疗效,比较而言,手术创伤很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手术后生活质量也基本不受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进一步,有的消化内镜医师工作现在也不再局限于黏膜,他们已经突破黏膜,如挖除来自粘膜下的肿瘤如神经内分泌瘤、间质瘤等,截断病变的肌纤维治疗贲门失弛缓,甚至打开浆膜,切除消化道临近的腹腔、纵膈的病变,可以说,消化内科与传统外科医师不期而遇了。

      消化内镜手术的开展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消化内科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而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癌前病变或早癌的鹰眼和高超内窥镜手术技能或将是消化内科医生的标配。

“粘膜外科”优势突出,但不可否认, 消化内镜手术有其局限性:对于消化道癌的切除,仅仅限于癌前病变及粘膜或粘膜下层的浅层癌;软式内镜对力的传导不清晰,视野较小,某些角度的病变手术非常困难,内镜下对创面的止血缝合很难做到如外科手术般完美等等。

显而易见,需要消化内科和外科优势互补,只有合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才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益处。

您被发现有消化道病变,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有理由咨询一下开展“粘膜外科”手术的消化内科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