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北大120周年校庆,千名师生齐聚庆祝,原本非常喜庆的事,却因为学校某处竖立的“百廿北大”四字闹了不少笑话。下面这张图,大家看出了什么问题没? “大”字放反了! 这几个字用的是隶书,隶书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笔法就是“蚕头雁尾”。但上图中的“大”字那一横正看却是雁头蚕尾,此外,左边的撇要比右边的捺粗,综合而言就是“大”字放反了!对于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百年名校来讲,闹了这样一个笑话,着实尴尬!不管什么原因出现失误,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无论隶书、楷书还是其他书体,在笔法形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讲究,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闹了乌龙!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分秦隶和汉隶,以汉隶为主(“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十分庄重的字体。相传隶书由程邈于狱中整理而成,于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其“变圆为方”(这种造型的变化,带来用笔的多样化,点、画、撇、捺的笔势均不同,方笔圆笔,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起笔收笔,用笔均有变化)的字体演变对后世书法影响较深,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其中的笔法讲究,甚是严谨!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汉隶“波磔”笔法 “波磔[zhé]”笔法即波笔,是隶书的主要笔法,也称三折笔,即“一波三折”。隶书体势偏扁而平整,采取分势,凡字有数笔横画而无撇、捺或走之旁者,必有一波磔笔,很是突出。其用笔是逆入、下蹲后转笔往上右行,徐徐提笔到笔画中间后,又徐徐下按,至收笔向下按顿,然后转笔往上挑出,如同雁尾,至岀峰后收笔或回笔收峰。 波磔笔法使线条痩而不弱,劲健有力,体现了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有人说这与中国古建中的飞檐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时代美学象征,何尝不是呢! 作撇捺时,左撇曰波,右捺曰磔。 波法,从上向左下书写,逆入藏锋,按笔提行。保持中锋向左下方行笔,收笔回锋。一般上细下略粗,中段略痩。 磔法,从上向右下书写,逆入藏锋,行笔逐渐按笔加重。保持中锋向右下方行笔,收笔略顿折锋,送锋而出。一般上细下粗,偶有雁尾。 《乙瑛碑》“奏”,《礼器碑》“文” 汉隶“蚕头雁尾”笔法 “永”字八法是楷书的笔法规律,那么“蚕头雁尾”就是汉隶的基本笔法。它蕴含了藏、露、中、侧、铺、裹、提、按等笔法的多种元素在内,是一种形态优美,又极其讲究的笔法。 蚕头雁尾,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蚕头雁尾并非死板的定式,而是可以在基本的笔法规律下,根据不同的审美情趣,随境而化,化而造境,创造富有生动的隶书美。 《礼器碑》“其” 汉隶的竖画是横画的竖写。只是起笔的“蚕头”不做重按,收笔不出现“雁尾”,回锋即可。 《礼器碑》“年” 汉隶“点”笔法 “点法”,即点的书写方法,其实就是“蚕头”最前部分的写法。逆入藏锋,先按笔,中锋行而未行时,提笔送锋而出。点法看似简短不外露,却是极难把控的,不下几分功夫,这一笔往往就难以写出韵味来。 《礼器碑》“粮”“涒” 汉隶“折”笔法 汉隶“折”笔法有横折和竖折。横折法是横画将尽时,轻轻提笔转笔调锋,不顿笔,直接写竖画即是。竖折笔法略有不同,即竖画将写完毕时,轻顿转笔横写。汉隶“折法”是横画和竖画的合写。 《礼器碑》“涒”,《张迁碑》“到” 《史晨碑》,又称《汉史晨碑奏铭》,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置百石卒使碑”。该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将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化连笔为断笔,便有了隶书。其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又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