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病”与“六证”的区别

 烟云红雨hhj980 2019-07-01


渡我不渡她
阳逸晨 00:00 / 03:41
渡我不渡她 阳逸晨

《伤寒论》所谓“六病”与“六证”,只能从得病时辰上加以区别,才能简明易懂。否则,不仅文字繁杂,而且矛盾百出。经典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例如阳明病:
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初欲食,这是中风,不是中寒。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是胃中虚冷,水走谷道。欲食者,谷气入胃,小便不利,是中风之胃气上冲导致的小便不利,而不是胃中虚冷导致的小便不利。中风者,胃气上冲,所以脉紧,如苓桂术甘汤证之“气上冲胸、脉沉紧”。脉紧者,为胃气强,所以“水气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而自愈。
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什么不说“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呢?有学者说,阳明病,也有胃中虚寒。胃中虚寒不就是太阴证吗?如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满,攻之利遂不止者,必为太阴虚寒证,也就是胃中虚寒,那为什么不冠名为“太阴病”?反而冠名为“阳明病”呢?难道是删简就繁?如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假如“太阴病”就是胃中虚冷的太阴证,即便脉浮,也绝不可与桂枝汤发汗,而当与桂枝人参汤主之。《伤寒论》类似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难道说,经典就该是这样艰涩吗?这与浅显易读的方证对应之良苦用心,不是背道而驰吗?
《伤寒论》的写作手法,处处体现为简明,无论是说理,还是论证,无不简明。可为什么在“六病”和“六证”的写法上,却表现为繁杂呢?
其实,《伤寒论》之“六病”,也是简明的。“六病”,是以各自发病的时辰而命名的。如经曰:“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少阳病在寅卯辰上,厥阴病在丑寅卯上,少阳病和厥阴病在寅卯时辰上重叠,这就只能在发病时辰上加以区分,别无他法。例如,在冬至时节,寅卯时,天色还黑,此时发病,就是厥阴病;在夏至时节,寅卯时,天色已亮,此时发病,就是少阳病。“六病”皆如此。例如经曰:“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假如在冬至时节,酉戌时,天色已黑,此时发病 ,就不能叫“阳明病”,因为阳明时辰应为天还亮时;也不能叫“太阴病”,因为太阴时辰还没有到;所以只能叫“伤寒病”。如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六病”含有病时概念,“六证”不含病时概念。如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少阴病,假如就是少阴证,那么少阴病又属少阴,叫人怎么理解呢?其实,少阴病,是在少阴时辰上发病,表现为“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就属于少阴虚寒证。
以发病时辰解“六病”,“六病”也就简明易懂了。假如“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是说阳明病欲解除时,是从申至戌上,那么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日晡所发热者,是在阳明时辰上发热,既然阳明病欲解除时,是在阳明时辰上,那又怎么会在阳明时辰上发为阳明证呢?有说是,“解为此时解,发亦为此时发”。此说,无论从经文中,还是从临证上,都不能得验证。把简明的问题搞复杂了,恐不是经典本义。
﹌﹌﹌﹌﹌﹌﹌﹌﹌﹌﹌﹌﹌﹌﹌﹌﹌﹌﹌﹌

仅分享作为参考,不喜勿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