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古 融 今,推 陈 出 新
——浅探梁东诗词创作中的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乃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作者似乎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下面,笔者就从梁东先生诗词新作中的化用诗句,举例展开浅探。
2011年,按民间传统算法,是梁东先生八十华诞。他写下了两首七律《八十自白》。其中第一首结句是这样写的:“魂梦无嫌春色晚,一犁烟雨踏花归。”读到这个地方,读者很自然联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之典。正如黄庭坚所云:“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里,“踏花归”,一经先生的妙笔镶嵌,天衣无缝,有一种意在言外的效果,别有韵致。
诗人独具创意地模仿点化古人之作,或整引、或断引、或拆引、或套引、或翻引、或改引,只要化陈言出新意,都应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不可小视。
作者为古代皖国属地苗裔,自然对皖山皖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读他的《天柱山问古》之二《为皖公山问》结联:“莫为浮云遮望眼,谁人识得此山雄”,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塔千寻,闻道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借用了“浮云遮望眼”这一主谓词组。不同的是,王诗用“不畏”,意思是不怕浮云遮挡望眼,这是诗人王安石针对当时变法中的特定政治形势而言,作为宰相的他,敢作敢为敢当责任。梁诗用“莫为”,是说不要被浮云遮住了望眼,借用得恰到好处。结句一问,紧扣诗题,饶有余味,发人深思。乔宗树先生曾对结句的化用提出商榷,认为改为“纵扫浮云舒望眼”斩截有力些,但愚以为这么一改,与下一句衔接就不自然了。故有“不可轻率改诗”之说。一般来说,有功力、成熟老道的诗人,造句构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后落笔的。
《天柱山问古》之三《舒王台赞》结句也巧妙地化用了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末句:“拨去舒王台上雾,此身已在最高层”。拨雾明眸,站得高,看得远,意境雄阔。有人曾评道,尾联实乃妙妙,化用荆公诗句切人切事,给人以哲理的遐思。暗喻读书使人明志,使人致远也。
再看《天柱山问古》之五《三高何氏赞》结联:“德重冰壶心许国,白云深处亦桑麻。”此处变杜牧《山行》的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为“亦桑麻”,变静为动,人们似乎看到了何氏三兄弟在这里不仅潜心读书,有时还跟陶渊明一样种起桑麻,耕读传家。“山之高水之清、清高门第;书也读田也耕、耕读人家”这一中国封建时期文人士大夫避开官场腐化环境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天柱山问古》之六《为二乔辩》首联:“何曾夫婿觅封侯,家国流离不系舟”。这里开头一句,化用了王昌龄绝句闺怨诗的末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诗中借闺中妇女之口,道出内心的埋怨悔恨之意。而梁诗改“悔教”为何曾,意思有了改变。之所以诗题叫《为二乔辩》,用“何曾”一词反诘破题,接下为之辩护,自然展开。
兔年暮春,诗人在北京恭王府观赏盛开的海棠,写下了《辛卯海棠纪盛》四首绝句,其中之三曰“昨夜春风过苑墙,烟波岂独柳丝长。红云晃漾恭王府,搅动诗情飞羽殇。”
读到此诗的首句,不禁使人想起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的改诗故事。当年苏轼被贬之前晋谒宰相,荆公午休,苏学士到其书房等待,见到书桌砚台下压着一张未写完的两句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认为王安石老糊涂了,又续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于是衍生了后来的三难故事。“昨夜春风过苑墙”,与“西风昨夜过园林”,句子结构相似,不同的是一个是春风,一个是西风,一个是过苑墙,一个是过园林。当然,这不过是读者的联想,作者也有可能借用了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句式。总之,这都是古人的词组短语或句式结构,有点像,不全像,有新意,隽永味深。作者在这里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出神入化的自我创作。
再看作者《为深港澳第二届中国诗人节而作》“何处望青云,岭海风烟动五津”。我们熟知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头有这么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把“风烟望五津”这个五字句中的“望”字换成了一个“动”字,插入了自己的七言句中,衔接绵密,妥帖得当。 梁东先生的化用,不仅见于从古诗中汲取养分,对现当代诗词中的精华也兼收并蓄。如《赠安徽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声声涓水潺,日日过雄关。荐我轩辕志,高擎天外山。”其中的 “荐我轩辕志”使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于鲁迅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借前人词素,化作己用,这是化用的形式之一。还有一种化用,就是借经典诗词的句式结构,为自我的诗词创作服务。梁东先生辛卯年有西北之行,他的《阿克苏之咏》之三《胡杨行》开篇“一从远古问玄黄,便有精灵出洪荒”。熟悉伟人诗词者可能会联想到“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一从…便有…,这里就是化用(或套用)了毛诗的句式结构。
广西十万大山中,有两棵大树,树根根系穿石联通,名为“石上根缘”,诗人为这世间奇绝写了两首长诗——《石上根缘歌》。第一首题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第二首《愿天下眷属都是有情人》(标题有意思,词序稍动,主题内容因之而异)有三处皆为化用:“夜夜星辰夜夜风,峡云为我总朝东。”这不是来源于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吗?但此处不是昨夜前夜了。作者改“昨夜”为“夜夜”,意思变了。
诗中还有“无须人约黄昏后,共担风露到永久”的句子。欧阳修曾经填过一阕著名的《生查子·元夕》,开头四句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梁先生在他的《有情人》诗中,巧妙地把“人约黄昏后”插入自己的七字句中,后面还有“此情绵绵无尽日,此志深深穿石头”。又自然使人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然,这里换“恨”为“情”,主要是根据诗的主题而变化的。作者在这首长诗的自注中,还对“无关明月下西楼”之句注明“唐代李益《写情》有句‘任他明月下西楼’”。这些化用之句,更增添了作品的韵味和情致。
在《海棠花溪八章》第六章中开篇有句:“无须高烛照红妆,伴有芳邻水立方”(注意:诗人把新词汇引入古典诗词,也是显著特点之一兹不赘述)。作者自注点到了出自苏轼《海棠》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唐人张祜曾写有《题金陵渡》绝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我们的梁东先生抓中华诗教,见到镇江(古称瓜洲)诗教由点到面形势喜人,于是赠诗抒怀言志,其颔联曰“一半银蟾铺晚渡,两三星火是瓜洲”。这两句对得多漂亮!上句是自创的,下句是借来的。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七字拈来是好诗!天上的月光洒在渡口江面,洲上闪烁着渔火和灯光,一幅色彩鲜明的油彩画,简直是神来之笔。
作者游汉中,诗人写下了《汉中八咏》,这里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作者怀古咏史,其中张良庙就写了三首七律,《张良庙》第二首开头是:“扬长竹屐印苍苔,碧落云端下九垓。”而我们熟知的宋代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的原诗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借用了其中的语素,加重了作品的古朴与厚重。
行文至此,是否会有人在心里发出疑问,这算不算蹈袭?否也!就创作来讲,借用或者称化用,它是一种借鉴,历来有之。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载:东坡《送张嘉州》古诗其中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上两句全是李谪仙诗,故继之下两句。此格本出于李白,其诗曰“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还忆谢玄晖”。“盖澄江静如练”即玄晖全句也。后人沿袭此格,愈变愈工。明代王世贞《苏长公外纪》载东坡赠佛印小诗“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末二句不就是唐代罗隐诗的影子吗?再如,欧阳修《南歌子》上片“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显然借用了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中的诗句。宋代词人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后庭花,余音亹亹。(音wei)”也整句借用了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更省事的,试看那位在宋仁宗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所填的《临江仙》:“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片的末两句也借用了唐人孟浩然《近试寄张水部》的颔联。下片的结句源自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上这些,不但不算剽窃,相反的,我要说,化用得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大胆的创新。这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知识积淀,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产生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如同饮酒品茗时慢慢品味,享受其中的典雅和淳厚。
从以上梁东先生部分诗词化用妙句的例说,我们可以得到得到下面几点启示:用三个字概括之,即要“熟、活、新”。
一要熟读。借用前人诗句,源于对古人诗词熟稔。俗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也。只有知识储备丰厚扎实,文化积淀深沉,对古诗词谙熟于心,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只有博学多读,培厚学养,才会厚积薄发,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二要活用。语言外壳,是表达人们思想内核的工具。古人能用,今人也可以用。古为今用,要用得活,不能生搬硬套。要善于变化,不落他人窠臼;同时要用得妥帖,避免生硬。否则,就会变成“寻章摘句老雕虫”了。(语见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
三要创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人赵翼的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狂妄,应该要有这个思想境界。创新,源于高尚的思想境界。诗人的思想境界高远,往往能出新,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出优秀的作品。■
壬辰年仲春于淝上补拙斋
咏诗词化用 (范翔云)
——拜读金长渊先生论文随笔
金郎着笔话梁翁,碧海波涛走玉鲸。
古语新风当化用,红花绿叶俱欣荣。
酬天籁书屋主人范公翔云先生赠玉(金长渊)
后学心仪天籁翁,诗文曲赋走长鲸。
忘年交友比君子,每赏新词倍动容。
咏诗词化用
信手拈来亦算高,传承化用不为抄。
若无历代源头水,哪有钱塘今日潮?
——张承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