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重,到底是从哪来的?1000字短文,讲明白了!

 我心依旧1368 2019-07-01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现在流行一个词汇——湿气重!其实,正规中医教材是没有湿气这个说法的,老百姓说的人体湿气类似于中医所说的湿邪。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湿邪是外感六淫之一,也是内生五邪之一,其性质比较特殊,引发的常症状也比较多,病机也较复杂,以前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探讨。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湿气重?有些人是被各种假中医忽悠的,见人就说湿气重,并推销各种奇葩的“去湿”理论和方法。我接诊的有些患者,根本就没有湿邪或者湿邪并不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但却被某些销售“去湿”产品的人员硬说成“湿气重”。

但是,现代人湿邪偏重的确不少,这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些人感觉自己还挺委屈,我平时很少吃油腻呀,怎么也会湿气重?其实,湿邪产生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饮食油腻这一个原因,它的形成因素很多。如果我们溯本求源,找到湿邪的源头,再做针对性的治疗,效果会比较理想。否则,病因若没找到疗效就不会好,这也可以解答很多患者常年喝红豆薏米,但却没有丝毫疗效的疑惑。

外湿因素比较简单,主要与外界环境的湿度有关,比如夏季潮湿,人体也是容易湿邪偏重。而内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饮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因为脾胃负责运化,运化水谷,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就不能够将饮食水谷运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相反会变成痰湿。所以任何影响脾胃运化的因素都可以产生湿邪。

劳逸失度可以损伤脾胃,过度劳累,脾主四肢,四肢劳累过度直接影响到脾胃功能,《内经》认为生病起于过用,过度的运动容易导致脾虚,许多竞技类运动员外在健壮,一看舌头一搭脉,脾虚的很多。而过度安逸,四体不勤,长久坐办公室不活动,运动量过少导致人体气机的不通畅,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同样会造成损伤脾胃。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更常见,饮食没有节律,随意加餐,零食吃的多。饮食没有节制,吃的太多,超过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造成饮食积滞于脾胃,反过来又可以损伤脾胃,造成恶性循环。

饮食肥甘厚味太多损伤脾胃,肥甘厚味包括油腻太过,甜食太多包括过甜的水果,五味不均衡,太咸太辣等都可以损伤脾胃。

饮食寒凉太过,冰棍、冷饮、凉菜、寒凉瓜果,这些寒凉东西都可以损伤人体阳气,饮食首先入胃,所以脾胃阳气首当其冲。

情志不舒畅,思虑过度,思则气结,影响水液运化。怒则伤肝,造成肝木克土,肝脾不和。所以,很多人疑问我也没吃多少油腻啊,怎么湿气这么重?这是因为只看到饮食外因,而没有看到脾胃这个内因,一切让脾胃运化受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形成湿邪,不光是是饮食,还有上面提及的情绪因素,过度劳累或安逸的因素。

此外,夏季空调温度过低,造成腠理闭塞,汗出不利,湿邪停留在体内。还有,熬夜、睡眠不充足、房劳过度这些伤肾的举动,可以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同样会造成湿邪留滞体内。还有,悲伤过度、贪凉饮冷、接触刺激气味这些影响肺气宣降的因素,也容易行成湿邪。

引起湿邪的原因很多,真正要进行养生调理,要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寻找最根本的原因,做针对性的处理干预。如同警察办案,首先要找证据,严密推测,侦查明白再动手,针对不同的坏人及环境,采取不同的抓捕措施。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气虚湿滞患者长期喝薏苡仁、红小豆这些渗利耗气的东西,还会越喝越重。还有些机构主张发汗去湿,结果大汗后造成津液大亏,气血不足。其实,医圣张仲景反复告诫湿邪不能大发汗或强力发汗,这会带来许多恶果。类似这样的去湿方式,都应当慎重。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