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经济有哪些阶段性特点?

 陈氏藏书阁 2019-07-01

2018-11-24 23:52:39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雷晓凡

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漫长历史,在社会各领域均有着不少巨大的成就。明代的经济也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史学话题之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和大家聊聊明代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囿于篇幅,不能面面俱到。

null

明代鼎盛时期版图

大明王朝定鼎之初,由于元末全国范围的农民战争破坏,经济凋敝,农田荒芜,经济局势十分混乱。明廷的整治自然先从经济的基础农业开始。明太祖洪武年间主要实行三大政策,即休养生息、移民垦荒、屯田政策。到万历年间,明廷所控制的耕地面积超过七百万顷,这就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与工具的进步因素。而且番薯、南瓜、蚕豆、土豆、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在16世纪以后陆续传到中国。在人口增长较快的明清两代,高产的粮食产量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填饱了广大农民的肚子,也极大地延缓了社会矛盾和重提的爆发。由于经济作物在长江下游的普遍种植,南宋时代所谓“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经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null

明代华丽的衣冠就是手工业发达的证明

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在朝廷支持下一度兴盛,但后来却不断萎缩,而民间手工业却日益壮大。尤其到明朝后期,除了盐引制下的盐业外,大多数手工业都摆脱了朝廷控制。临清、景德镇等地的崛起,就和当地手工业有着紧密的关系。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余两,居全国之冠,而这个数额又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令人惊叹当地的手工业及其贸易之盛况。

null

荷兰人约翰·纽霍夫在1665年所画的临清舍利宝塔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和手工业的勃兴促进了商业的兴起,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到明代中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海禁政策也一度打破。嘉靖、万历间明朝对外出口的数额就已经十分庞大。货币经纪逐渐壮大,这就为张居正改革奠定了金融背景,“一条鞭法”极大地促进了白银在中国的流通。发达的经济在士大夫及富商间流传开竞相奢靡的风气。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明代经济的发达状况。

参考资料:

张廷玉等:《明史》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剑桥中国明代史》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