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很正常,没必要担心,而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那如何才能看清别人、了解别人呢? 《论语.为政》中就讲到了孔子的识人方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句话就是说,通过视、观、察这三种方法,就可以了解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就一目了然了,根本无法藏匿。 《春秋谷梁传》上说:“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尔雅释诂》上说:“察,审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上说:“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也就是说,“视、观、察”这三种方法,是由浅入深,分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的。 一,视其所以。 “以”,何晏的《论语集解》解释为“用”。皇侃在《论语义疏》上解释为:“即日所行用之事”。就是说看一个人,先看他日用平常所干的事情,他现在都干些什么,这个近在眼前,只需要看就可以了。但是光看眼前的事情,还不足以了解一个人,因为有的人很善于伪装,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做慈善的未必就是一个好人,打人骂人的也未必就是坏人,光从眼前的一两件事上,还看不透一个人 。 二,观其所由。 “由”,《论语集解》上讲:“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论语正义》:“所由,是前日所行事”。这就是说光从表面上看还不够,还要从长远处看,看看他以前是如何做事情的,以前做过什么事情,他做眼前这些事情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比如他做慈善,是真的出自仁爱之心,还是沽名钓誉,还是要掩盖一些罪恶的勾当?他打人骂人,是为了发泄私愤,打击报复,还是为了这个人好,为了帮助这个人?这样对这个人的了解的就又深了一步。 三,察其所安。 “安”,《论语正义》上讲:“安者,意之所止也。”。《论语古注集笺》中说:“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 在对他有了以上的了解以后,还要细心观察一下他平常的涵养,他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他的心情安定于何处。他是安于平淡,还是安于名闻利养?如果一个人表面上虽然经常做慈善,但平日却安于奢侈享乐,安于名闻利养,这就很值得怀疑了,他做慈善肯定是有目的的,这是小人,不是君子。 所以“察其所安”就是由表象到实质了,要看看他平常安于什么,不能光看他眼前做的一两件事情。真正安于平淡的人,不会被外境所困扰,即使赚了很多钱,也不会因此晚上高兴的睡不着觉;即使过的日子很穷困,也不会感觉钱财对他有多大的威胁。而安于享乐的人,在发达的时候,也可能会做一些善事,但是一旦陷入贫困,就可能胡作非为了。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说,通过这三种方法观察一个人,就没什么可以逃避的了,把一个人就可以看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