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你眼里有读者,读者的眼里才有你

 标准HR 2019-07-01

本文参加了【我来写作文】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一直以来,我总是认为天才永远是孤独的,因为他不理解凡人的世界,当然也不会走进他们的内心。

我到现在还认为,一个人智商中等最好,甚至中下,也是很好的,因为世上的绝大多数职业都不需要高智商。

比如:解一道数学题,在天才眼里,可能不费吹灰之力,但在凡人手中,可能要费尽周折,走很多弯路。

同样是当老师,前者可能一语概过,他觉得没有什么困难的,可是如此一来学生能懂吗?后者,因为深知其中的不易,他会把走过的弯路、甚至学生可能不懂的地方(其实也是当初自己不懂之处)都详细解释,所以教学的反而效果会好。


以上说的是当老师,其实写作也是如此。

你知道现代诗歌为什么会没落吗?因为曲高和寡。

诗歌固然要冲击大众的想象力,可是也不要写得太离谱、太难懂。

你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一个生僻字,却依然脍炙人口。

而好的诗文好像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我喜欢读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首朦胧诗,可是一点也不朦胧,作者坚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这首诗虽然写于上世纪那个动乱的年代,今天读来依然很励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

他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他的具体做法是: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

这便是成语:老妪能解的由来。


我自己以前写作时,也走过很多弯路,比如:爱玩弄词藻,这其实是初学写作者的通病,给人以装腔作势的感觉,这是读者最讨厌的。

因为这说明你眼里没有读者,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一篇文章,能让人有所收获就可以了,不用故作高深,更何况现代人都那么忙,没有人去猜你的谜语。


特别是现在的自媒体写作,内容为王,技巧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你写的文章,让人感觉是促膝谈心也好、朋友聊天也罢,只要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就很好了。

我从去年加入了三茅人力资源网的专栏写作,有个读者说,你写的东西,很容易懂。

我心想:这倒是真的,因为我不是天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