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意境是什么

 梧桐树边羽 2019-09-27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也就是世上物体反应在我们大脑中的形象。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达到了某种地步。

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说到意象,就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写物、叙事的时候已经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而传统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

这些其实都是古代诗人赋予这些独特景色的个人情感,只是在时代的沉定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最终成为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当时,在那篇诗文中无意是上了境界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诗词“有意境”。

可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固定意象的词汇用在一起,写成现在所谓的古风,却没有意境了呢?像那些乱七八糟的古词堆砌,为什么会让人觉得虚浮,华而不实?

因为文学创作中只懂意象用词,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很多古诗作者是对古典文学的神韵缺乏了解,多读了几首诗词,学到了一些古典意象的词汇。 他们的歌词充斥着“明月”、“深闺”、“庭院”、“碧血”、“刀剑”、“白马”、“长阶”、“阑干”、“青丝”、“明镜”、“琵琶”、“画舫”、“箜篌”、“珠帘”、“烽火”、“寒烟”,“醉酒”之类的词汇,却无法在作品中把这些意象进行合适的联结,产生自己的、有新意的创作思维。

空有意象堆砌,无法盘活意境。

就这么说吧,这些作者缺乏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而这一笔决定了这满身华彩鳞甲的诗词之龙的死活。

境界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其实也就是一种相对高度。

 意象用词其实和格式一样,是固有的,也可以新创,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

拿自己以前的练笔藏头诗举个例子吧。

要求是用“春夏秋冬”四个字写藏头诗。像这种诗题最容易写成“四扇屏”,就是春一句,夏一句,秋一句,冬一句。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我也写了一首五绝:

春花香百里,夏雨涨山池。

秋果寒霜落,冬风冻老枝。

这个可以说毫无难度,意象也是满满,“寒霜”、“老枝”、“山池”等等。

那么这首诗有意境吗?

可以说没有,除了四时季节的变化,基本上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思考、没有活的东西把这四个季节联结起来。这就是四块砖头搭建的积木而已。

所以好好思考了后,另外写了一首:

春风赠我词,夏雨报君知。

秋去家山近,冬来共赏诗。

这里面就有了人,有了君,有了家山,有了归程,有了相约赏诗的动态。有了相思串联起四季的变化,整首诗就有了生气,活了起来。

当然,这并非很多人理解中的淡泊意境之美,可谁说相思和留白诗外的美不是意境呢?

诗词相对创作者来说,是个人的东西,但是要得到读者的认同,就必须在意境上打动读者,除了个性,还要有共性。

意境的关键在于寻找灵性,给文字、意象以生命。

至于说到意境大于格律,个人并没有感觉到这两样东西有冲突。

格律是形式,意境是内容。

不管怎样的形式都可以表达内容,我们如果感觉到形式限制了我们的内容,怎么不想想是自己的水平有问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