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最早的老字号“露香園”

 zdjphoto 2019-07-03

露香園·水蜜桃

中国的“老字号”,那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最终统领一行。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少的老字号显得有些落伍,但它仍以自己的独有特色,得到普通人的喜爱。因为那些老字号,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美好记忆和历史情感。

今天就来说说那些关于上海古城中的老字号。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也议得最多、最早的“老字号”,其实它们大都起步于清代,不妨在这里先简单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1.   上海“童涵春”

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据说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今日上海的一家有二百多年的老店。从刚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经营业务,加强内部管理,增强优质服务,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跻身于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童涵春堂创始人童善长(1745-1817),又名在元,宁波人,是宁波市郊庄桥镇童朝阳家族的27代世孙。童氏家族,财力雄厚,当时在宁波庄桥流传着所谓“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的说法,而童氏又被列为首富。童善长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继承祖业,仍在庄桥一带经商。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祖业的现状,他利用祖传资本,外出跑马头来到上海。觅址在小东门外,里咸瓜街上开设恒泰药行,专做中药材的批发生意。今人民路1号童涵春堂,是现存最久的旧址。

2. 上海“老凤祥”

上海的“老凤祥”老字号,目前市民还是相当熟悉的,商品主要为金、银首饰。“老凤祥”银楼的前身为“凤祥裕记银楼”,据说于1848年(清道光28年)所创建,初创于南市大东门(今方浜中路)的凤祥裕记银楼。于清光绪12年(1886年)迁址于望平街(今南京路);光绪34年(1908年)迁址于目前的上海老凤祥银楼总店所在地——南京东路432号,这也是我国留存至今、原店原址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老字号。

“老凤祥”银楼创办人至今并不清晰,仍存在一些无解而留下的争议。据说在清末的慈溪,费氏是当地名门望族,当时就有费氏来在上海开办钱庄。“老凤祥裕记银楼”是以费氏为主与人合股创办的,然后请族人入股打理,所以一般将慈溪费氏家族算是老凤祥的创始人。老凤祥的第二代传人费祖寿,字名贤,1889 年生于浙江慈溪。1902年才13岁的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先在老西门一家银楼当学徒,他虚心好学,迅速成长,26岁便当上了副经理。1919年,30岁的费祖寿接替父业,从70岁的费汝明手上接任老凤祥银楼经理,一直干到1949年。

3.上海“杏花楼”

上海的“杏花楼”,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创建于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是由广东人“胜仔”开的甜品店,原名“探花楼”,只是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卖的是广东甜品和粥类。后来,福州路成了较繁华的马路,这时有叫洪吉如、陈胜芳的广东人盘进了小店。在民国初期,扩建成一座老式楼房,门面好似“银楼”,颇具广东风味。1927年,把原址翻建成七开间门面,钢骨水泥结构的四层楼大饭店。但“杏花楼”卖月饼还是民国的事,1928年,杏花楼首次推出广式月饼。

4.上海大富贵”

大富贵的名气,原本还行。但如今经营的不错,大有后来之上的感觉。其最早是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邵运家等安徽老乡合伙开设的“徽州丹凤楼”起家,1940年改名“大富贵”酒楼。

上面这四家上海的老字号,均有来自外埠的宁波、慈溪、广东、安徽的人,来上海创业所开。他们今天的传承者,在企业自我的介绍中,分别述说着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开始,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最后的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漫长发展历史。我们一眼就能见到,它们基本上都是在清代起步,一直走到今天。有点不足之处,就是在清代的“上海县志”中,我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历史记录痕迹……。

而上海最早的老字号为“露香園”,就完全不同。那是五百年前在上海古城内,有上海人所创。有时,还可在它前面加上“海上”两字。因为在明、清和民国时,其实直到今天,上海人很爱将自己的故乡“上海”,称之为“海上”。如“海上书画”、“海上食品”、“海上老克勒”等等。故“露香園”和“海上露香園”,实为上海的老祖宗,在上海古代的上海城内所创下的真正上海人自己的老字号。如今天我们述说的“露香園·水蜜桃”、“露香園·顾绣”等等,都源于明代就有的“露香園”的字号,这也是上海最早的老字号。

今天上海人比较熟悉的“老字号”,如要寻根溯源的话,在“上海县志”中,也许只有 “露香園”留有清晰的史料记载了。

“露香園”老字号,它都来自明代嘉靖年间(1522~1572年)上海古城内顾名世家族的私宅“露香園”之内,完全是上海人在上海所创。顾氏家族原始所创的如“露香園·水蜜桃”、“露香園·顾菜”、“露香園·墨”、“露香園·顾绣”等等,直到今天它们仍都留存在上海的历史文化之中。因篇幅原因,今天只讲上海老字号的“露香園·水蜜桃”。

在中国因桃而有的“桃文化”,渊源数千年。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自“夸父逐日”的神话时代起,就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和神秘的传说,形成了流光溢彩的桃文化。在古代文学中,“桃”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作为一种果木的原始本义,具备了许多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古往今来,国人从植桃、观桃、品桃,到画桃、咏桃甚至崇拜桃,将桃的风姿品质深植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沃土壤之中,源远流长,并凝结成根深蒂固的尚桃情结。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众多吟咏不尽的千古绝句!

世上不缺桃,但把桃作为文化而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诗文词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给予人们许多美的享受,深受大众青睐,形成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独我中国有至。

手捧桃子的老寿星,早已成了国人长寿的精神腾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了古今国人对美好家园生活的想往和憧憬。“园有桃,其实之肴。”意思是说园中的桃是美好的食物,人们视桃为世上最鲜美的佳果。避邪的风俗,将桃木刻制桃符,成了中国春节风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国宴上的水蜜桃

古老悠久的中国桃文化,当今能进入了国宴之上,其背后的意义深远而浓厚,怎能不让自己深思。连国宴都可上“桃子”水果,用来祝愿主人与客人们永远长寿、健康。

在《万历上海县志》卷之三中的第223页上,对当时上海县的物产一栏中,在“果之属”中,写有“水蜜桃”三个字。这毫无疑问表明,在明代的万历年代之前,上海县已有水蜜桃的存在。

    到了《乾隆上海县志》卷之五中的553页上,在“果实之属”中的“桃”一栏中,有了这么一段语言:“有扁桃、墨桃、五月桃、鹰嘴桃、半斤桃、李光桃、雷阵红诸种,而惟顾氏露香園水蜜桃为第一,皮薄浆甘、入口即化。这里表明,古代在明朝的上海县,不但有水蜜桃的存在,而且前面还出现“露香園”三个字的字号来表达。上海古城最早的老字号从此诞生,即上海最早的商标为“露香園”。

从上海的方志中,“露香園水蜜桃”,被清清楚楚地记录在上海古城的历史文化之中。从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上海古城内就有了顾名世家族独有的露香園水蜜桃。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万历上海县》中,记载上海古城早就有“上海水蜜桃”。到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乾隆上海县志》中记下“露香園水蜜桃”,老字号“露香園”的“水蜜桃”己历经了明、清二朝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1843年上海开埠时,从深深的庭院“露香園”走出家门的“露香園水蜜桃”,不但已在上海县城内的吾園、黄泥墙……等各处繁延成长,并且开始走向近郊的龙华、周浦等各处。随后并陆续被日本、英国、美国等外国移植它乡,开始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各国。

1883年的光绪年间,宁波溪口三十六湾的园艺老人张银崇,从上海古城半段泾南岸的黄泥墙桃园,将“露香園水蜜桃”引入奉化溪口,这才有了今天的“奉化水蜜桃”。百多年前,无锡阳山将奉化的水蜜桃引入苏南的无锡,才有了今天的著名江南的“阳山水蜜桃”。

上海故乡的朋友们,今天国内外的水蜜桃如要寻根的话,其实它们都来自明代上海古城的“露香園”。有着五百年历史文化的老字号“露香園水蜜桃”,是值得每个上海人为之骄傲的“上海老字号故事”的首篇。它那誉名全球的中国老字号历史,值得上海人的后代们去珍惜,去好好的传承。

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上海老城厢土生土长,一颗热爱上海古城历史文化的心,激励我去寻回那些被遗忘的上海往事。

    2015年的冬天,奉化水蜜桃研究所的吴所长,将我要的露香園玉露水蜜桃树苗,赠送了给我。我与老伴俩人亲手将重回故里的这些露香園水蜜桃的后代,栽种在了周浦的果园村的土地上。

四年后的今春,原来那片荒凉的土地上,我们两位老人种下的水蜜桃树苗,现都已长成这样了,老伴还在桃树中耕耘。感谢老伴的理解和帮助,让我在今年的夏天,可迎来了首个露香園水蜜桃收获的季节。我想在七月,露香園玉露水蜜桃收获的时期,在上海古城公园的会所内,开个“露香園桃文化”公益讲座,并让每位参会者都能亲口尝试一下“露香園水蜜桃”的美味,以及体验中国桃文化的美好。

上海最早的老字号,以史书为证,惟“露香園”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