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建德

 章江之邻 2019-07-03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设的人一旦建设了什么就不会轻易的被拔掉,善于怀抱事物的人一旦抱住了什么东西就不会轻易的脱手,子孙因此会一直祭祀祖宗而不会中断。

(这些被兴建出来的东西)修持在个人的身上,那些德就是很真实的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是清晰明了的;修持在一个家庭之上,那些德就是有余留的可以传承下去的;修持在乡里间,那些德就可以得到成长得到发扬;修持在一个国家之内,那些德就可以成长的很丰茂;修持于天下,那些德就会被普及于天下了。

所以,应该以一个人身上的德来观察一个人本身,以一个家庭的德来观察一个家庭,以一个乡的德来观察一个乡,以一个国的德来观察一个国,以天下的德来观察天下。我以什么来知道天下的样子呢?就凭这个。

所谓善建者就是建什么东西都是建好了就拔不掉的人,比如,建房子的人只要建好了的房子就不会倒掉,这就是善建者。善抱者就是一旦抱着了一个东西就不撒手的人。抱着就是怀抱着,怀抱着就是把被抱着的东西放在心里的意思。善建者建的是什么?善抱者抱的又是什么?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及后面的“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些来看,善建者建的就是德。修就是建设、修持的意思。德依什么来建?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所以建德依的是道,如此善抱者所抱的东西就是道了。德是需要建设的,因为德是基于对道的认识和理解的而认识和理解是需要从无到有、从不认识不理解到认识理解去建立的,建立起了对事物的道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建立起德。道是基于事物的本性的,所以道是不需要建立的是一直都存在于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只要心中有道道即与你同在,所以道是要怀抱着要放在心里的。怀道而立德就是指一个人心中有道在行为处事时才会处处体现出德,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处处都会受人敬仰的人,而道德建立在一个家庭中是可以传承的,所以“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以祭祀不辍说明子孙也认可这样的道德并继承了这样的道德,所以他们才会祭祀不辍。祭祀不辍就是祭祀从不中断更不会终止。

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辍呢?因为祖宗建立起来的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是指如果个人按这样的德来行事(有这样的德行),那么他的行为处事表现出来就非常真实非常清楚不会让人看不明白,他做出来的事是客观的与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路径是一致的。所谓“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就是指如果一个家庭都秉持这样的德,以这样的德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德,那么这样的德就是有余留的,所谓有余留就是这样的德是可以被传承给下一代以致代代相传。所谓“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是指如果能把这样的德建立为一个乡里的公德,让同乡的百姓都修持这样的德,那就是这样的德就得到了成长得到了发扬。所谓“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就是指如果把这样的德建立为一个邦国的公德让国民都修持这样的德,那么这些德就可以发展的很丰沛。所谓“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就是指这样的德如果成为天下人共同修持的公德,那么这样的德就可以得到普及了,这样的德也就变得普通了。

所以观察一个人就要观察一个人的德(私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个人表现就可以表明他有什么样的私德,有什么样的私德以后就有可能做会出什么样的事。同理,观察一个家庭就要观察一个家庭的私德(家风);观察一个乡就要观察一个乡的公德(乡风);观察一个邦国就要观察这个邦国的公德(国风);观察天下的变化就应该观察天下的公德之变化,公德的变化也就是人心共识的变化是民心的变化,从这个变化中就可以知道天下将要有什么变化。所以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个“此”就是指德(公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