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给我们的启发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会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捍卫、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人会持之以恒不会有丝毫越轨、脱离。子孙也会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用顺应社会潮流的方法来修炼自己,锻炼出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真实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用勤俭持家之的方法来修炼自己,操持出来的家庭才会丰隆有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用与人为善的方法来与乡邻相处,和平融洽的局面才会长久。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用以民为本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丰衣足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全天下的人都宣传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才能普及。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如何才能了解全天下的道德情况呢?观察个人的道德修养,就知道天下人的道德修养;观察乡邻的和睦程度,就知道天下乡民的道德风尚;观察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富足情况;观察天下的道德风尚,就知道天下的道德普及程度。(注意:在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不代表天下。)

现代启发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意思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会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捍卫、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人会持之以恒不会有丝毫越轨、脱离。子孙也会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就是一个“大道”,千百年来他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了,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雍正王朝的“文字狱”;无论是成吉思汗的铁蹄,还是皇太极利刃;无论是英帝国主义的鸦片,还是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的文化都风吹不动、雨打不倒,为什么?因为他深藏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只是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通过老一辈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我们也会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流传给我们的后代,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按照这个轨迹往前走。

比方说,有的人做出了不合常理的事,就有人站出来说:没有王法啦!这个王法二字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再比方说,有的孩子很懂事,大人们就会高兴的表扬他:这个孩子很有家教!这个家教二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谁能够详细说出他们的具体内涵呢?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之所在!一种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已经融入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的文化传统。

有很多在国外深造的中华学子,他们接受的是完全西化的教育,有的在国外参加工作了,他们可以完全融入异国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美德使他们表现非凡,有的很快就走上领导岗位了。一旦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融入骨髓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会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勤劳智慧”、“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循循善诱”、“艰苦朴素”、“纯朴善良”等等,诸多中华美德就会在他领导的范围内发扬光大。既能融入异国文化,又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表现。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意思是:用顺应社会潮流的方法来修炼自己,锻炼出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真实的。用勤俭持家之的方法来修炼自己,操持出来的家庭才会丰隆有余。用与人为善的方法来与乡邻相处,和平融洽的局面才会长久。用以民为本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丰衣足食。全天下的人都宣传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才能普及。老子在这一段里,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道德观念是逐级递增的:自身都没有修炼好,就一定操持不好一个家;一个家庭都没有操持好,就一定不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都没有治理好,也就谈不上让天下人折服了。这个道德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国家、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给我们规定了标准。

燑/P>

见贤思齐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意思是:用顺应社会潮流的方法来修炼自己,锻炼出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真实的。用勤俭持家之的方法来修炼自己,操持出来的家庭才会丰隆有余。用与人为善的方法来与乡邻相处,和平融洽的局面才会长久。用以民为本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丰衣足食。全天下的人都宣传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才能普及。

对青少年来说,修炼出良好的道德品德,是今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见贤思齐就是修炼良好品德的好方法。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贤人,按今人理解,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其中紧要的是道德高尚。辨析了贤人的含义,我们回头看这句话,孔子的见贤思齐,更多的是希望弟子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类似的话,还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与本句是完全一致的。

见贤思齐,用今天的话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代有很多此种例子。单来看宋代。如王安石对杜甫非常推崇,曾写诗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就是取自白居易的诗歌,如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如何,苏东坡用此种方式向白居易致敬来者。有趣的是,今日西湖上双堤,白堤、苏堤遥相呼应,也算是两位先贤以另外一种方式相遇了。还有陆游陆务观的名字,是因为他父亲仰慕才子秦观秦少游而照搬的,好在陆游算是很把这个名字发扬光大了一把。

见不贤而内省的,帝王之中,李世民做的最好。他面前的不贤就是隋炀帝了。隋炀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空前富强,前程似锦的隋帝国,生生给他一手葬送了。教训不可谓不深,所以贞观君臣,时时都见不贤自省,而唐太宗也因此居然成就了第一明君。在一本《贞观政要》,隋炀帝出场机会比谁都多。当然都是反面角色罢了。

其实,隋炀帝也是很有见贤思齐的精神的。他的榜样又是谁呢?那也是一代雄主——汉武帝。汉武大帝可谓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对外是北败匈奴,西通西域,威名远扬,对内也是颇多大手笔,把帝国上下给好好的洗刷了一遍,焕然光彩。大汉帝国的强盛,一半以上要挂在汉武帝身上。隋炀帝一心追慕,国内国外的政策都是亦步亦趋,比如当时地方本来是州县两级,他硬给改为郡县。对外也是四处惹事,经略西域、出兵高句丽。这番折腾,没让他变成第二个汉武帝,倒是成了第二个秦二世,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讽刺。

所以见贤思齐要量力而行,否则就变成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了。

燑/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