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龙门石窟与一代女皇武则天

 老薛osxh3nrppl 2019-07-03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洛阳四郊,水之胜,龙门首焉。”


http://www./t/57ecedae64b1bf2050ab00c2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东西山上(龙门山与香山),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佛像10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在武则天参与和掌管国政的半个世纪内,龙门石窟内共发现造像纪年296例,占唐代纪年题记的66%。

一代女皇为何钟情洛阳龙门石窟,龙门又在女皇君临天下的征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洛阳实际担负起了都城角色,唐高宗曾经七次东幸洛阳,就食东都。武周时期,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洛阳是当时全国的统治中心。位于洛阳近郊的龙门石窟因其佛教文化内因和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皇权展示场、情感寄居地和佛教信仰的载体,既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也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情态。

  据专家考证,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时,就利用御用文人、佛僧为其登基称帝制造神学舆论和祥瑞感应。

随后,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建大周(690年—705年)政权,迁都洛阳并改名神都。龙门石窟作为唐代政权与宗教信仰、福田功德紧密交织的场所,成为武则天及其追随者开窟造像的最佳之地。

【双窟】

双窟中的释迦牟尼和弥勒佛一南一北,平起平坐。时年女主成佛是武则天称帝的舆论准备,双窟象征着武则天和李治在权力上的平分秋色,而惠简洞更是预言弥勒成佛的实现。

武则天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有毗卢遮那大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11座佛像。

 正中佛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造型丰满,衣纹流畅,毗卢遮那即光明普照,传说毗卢遮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雕刻的。

卢舍那大佛的尊容据说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但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卢舍那代表光明普照和绝高智慧。

卢舍那大佛设计在西山石窟群的中心位置上,佛光和袈裟构成很多同心圆,同心圆的中心就是佛的双眼。卢舍那大佛是唐代人心中最完美的佛的形象,为龙门石窟的标志。

 “7世纪晚期,龙门石窟中以弥勒为主尊的大型龛像增加较多,以弥勒为主尊的大窟就有5个。”路伟说,“这是武则天崇佛,以及她的追随者为其御政天下而献礼、祈福、邀宠等社会情态的充分反映。”

  相传,龙门石窟最著名的卢舍那佛是依照武则天面貌雕凿而成。“这的确是武则天与龙门石窟最著名、最密切的联系。”

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西山开凿的天子一号功德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天后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于咸亨三年(672年)拿出自己的两万贯脂粉钱资助这一浩大工程。

“卢舍那佛面相丰满圆润、广额方颐,神态祥和恬静,慈祥中有威严。”路伟说,“芸芸众生多以卢舍那佛面貌似女性而认为是依照武则天面貌雕凿,可谓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武则天与龙门结缘的另一盛事,是香山寺的创建和游宴赋诗。龙门香山寺,是武则天在敕葬的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卒葬地上所敕建,内辖“石像七龛”,武则天多次游幸。

“圣历年间,武皇率从臣、词学之士驾幸游宴,令武三思、东方虬、沈佺期、宋之问等赋诗,在此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诗坛佳话。”路伟说,“香山寺后来又与大诗人白居易结下不解之缘,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常年居住于香山寺,龙门最终成为其遗身之所。”

  武则天晚年还政李唐,召太子李显返回洛阳,也是在龙门举行完备的礼仪后才进入城门的。

“武则天尊崇佛教,礼遇高僧,大兴佛事,使洛阳地区佛教发展繁荣,龙门的开窟造像达到了唐代开窟数量和雕刻艺术的高峰。”专家说,“随着武则天渐树威权、一步步君临天下的征程,龙门石窟中存留着大量与武则天本人及其家族有关的遗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龙门石窟流失破坏严重

龙门石窟确实存在不少佛像头部缺失的情况,原因包括古代的一些'灭佛'运动导致的佛像破坏、长期的风化过程致使不少佛像头部受损。'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大量的文物盗窃者将佛头盗走导致的。'

据此前龙门石窟专家所做的不完全统计,龙门石窟内有600到700尊佛像可以确认遭到过人为盗割。'在民国时期日本人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720窟的佛像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如今佛头已经不见了,可以确认佛首就是被盗割流失的。'

若干证据支撑苏富比拍卖佛首与龙门石窟失窃佛首高度相似

另据大河报消息,网友阳新在他的古代造像爱好者微信交流群《本古》中正在与群友互动,当他们看到苏富比秋季这场佛教造像主题专场的拍品预告图录后,大家一致对这个佛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阳新回忆,当时大家对这尊佛首的关注点都在它的真伪上,争论点主要集中在造型风格,皮壳特征,以及面部细小的白点上,但这却引起了阳新的格外关注。

凭借着对唐代造像多年的经验,阳新觉得,这尊佛首极有可能出自龙门石窟。

阳新随后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的《精准论证——新发现的龙门石窟大佛首》一文中,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若干证据。

证据一:时代特征。

苏富比拍卖行这尊佛首属于非常典型的唐代风格,庄严的开脸,眉弓上挑的气势,紧抿的嘴唇透露出威严与雄浑的气度。这种气韵的造像在龙门石窟十分普遍。

证据二:尺寸。阳新在1720窟目测佛像总高210厘米左右,其中佛身尺寸130厘米-150厘米,呈倚坐姿态,佛身下方为须弥座,因此推测佛首高度应为70厘米左右,与苏富比拍卖行介绍的佛首高约70厘米吻合。

 证据三:断茬。1720窟佛像脖子处的断茬可以看出,佛身左边残留较多,右边较少,这与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佛首右边残留较多,左边较少的情况吻合。

 证据四:石质。阳新从实地勘察的结果来看,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佛首与龙门石窟1720窟的石质一致。从佛首的断茬与1720窟佛身断茬裸露出的青色石头可以推测,两者应是同一种石材。

证据五:细节。阳新说,很多细节是他作出判断的最重要依据。与老照片的正面仰视角度来比较,苏富比图录中的佛首正面照虽然是平视角度,但从细节特征上能找到高度吻合的地方。首先,螺髻的数量和排列一致;其次,眉弓的结构、鼻尖处的白点坑、下巴右侧的凹陷等,两者都有;最后,左耳垂的断面,虽然是仰视和平视两个不同的角度,但可以推测,也是高度吻合。

因此,阳新认为,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佛首,就是龙门石窟1720窟丢失的佛首真品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一旦确认,那么这将是龙门石窟历史上流失海外最大体量的佛首。

他表示,如果此次苏富比拍卖的佛首就是出自1720窟的佛像的话,以该佛首石雕70厘米高的大小,属于龙门石窟被盗佛首中"比较大的"。"这尊佛首因为是私人藏品,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借着这次拍卖,我们未来会持续关注这尊佛首的情况。我们也希望,包括1720窟佛首在内的众多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能够早日回归到龙门石窟中。"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