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的一篇文章,写出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和差异

 gs老张 2019-07-03

兄弟这个称谓,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亲近、温暖;兄弟如手足这个比喻,又是那么形象、贴切。他似乎在提醒人们:骨肉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天伦之情,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相关,也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惦念和港湾。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相差三岁,形貌各异,苏轼中等身材,健壮结实。苏辙则是高个子,圆形脸,比较丰满。苏轼曾戏言:“宛丘先生长如丘”,把弟弟比作身材高大的孔夫子。还曾打趣道:“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戏子由》),既说出弟弟初入仕途时住房的简陋矮小,又把弟弟身材高大的形象诉之于众。

兄弟两个从小就一起读书,成长,但其性格、气质很不一样。其父苏洵作《名二子说》,便写出了苏轼兄弟二人的差异。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他们兄弟的名字是早就起好了的,一个名轼,字子瞻。一个名辙,字子由。在这里,苏洵根据对二子性情的观察了解,由命名引发,由物及人,提出了个性上的告诫,爱子之情油然而生,知子莫若父也非虚言。古人往往把对子女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名字中。“轼”,本意是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瞻”作为表字,是望的意思;“辙”的本意是车轮压出的痕迹,“由”是顺随、听出的意思。可见苏洵是希望苏轼能登高望远,志向远大,功成名就。苏辙能顺从父亲的教诲和自己的个性,稳重守成。二子果然如父亲所望,一个才华横溢,豪放不羁;一个执着沉稳,性情淡泊。

苏洵比较担心苏轼“不外饰”,过于锋芒毕露,易招祸端,对另外一个二子苏辙则比较放心,知道他“善处乎祸福之间”。后来他们兄弟的遭遇和经历也印证了父亲的明智和担忧。苏轼放情肆志,直言无隐,屡遭贬谪;苏辙恬淡沉静,寡言沉稳,虽也坎坷多难,但官至宰执,得尽天年,享寿七十有四。

苏轼兄弟虽然性情不同,但相互敬重,感情极深,既休戚与共,又棠棣同辉。文必共赏,诗必同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堪称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