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换帖?换帖时要注意什么?这位书法老师的说法你是否赞同

 秦缘情 2019-07-04

文:胡跃东

在书法教学中,换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它意味着学生对原帖的临摹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需要去临习另一种碑帖以巩固原书体,或临习一种新书体以丰富笔法和拓展兴趣。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把初临帖时掌握的经验,概括出来,运用到新碑帖的临习中去,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快突破进程的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把这些经验提炼出来,并转移到新的临帖过程中去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选择新帖,并了解其背景知识和整体风貌。

选择新帖的原则是教师把握范围与方向,同时结合学生的审美喜好而定。

1、“取法乎上”,经典古代碑帖应是青少年的最佳选择,而太高古的、民间的和现代的碑帖不适合他们临习。

2、选择新帖最好遵循书体发展史,如学生临习完小篆后,转习隶书或者楷书都行。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新帖填补学生的缺陷,例如学生笔性太弱,就去临习雄强一类的。

3、尊重学生的喜好,以激励其主动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新帖的背景知识和风格特征对整个临帖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有些学生在临习一种碑帖数月之后,竟仍不知所学何体?何时何人所书?更不用谈什么风格了。

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行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等去查阅资料,还可以帮助他们收集一些以此帖为主基调的优秀作品图片。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新帖的各个方面,而不至于盲目的临习了。

二、注意起收笔及中间线条的变化。

我们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点画精美,主要就是指其起收笔和转折处准确到位,且充满变化。

1、我们通过反复读帖来分析新帖中起收笔和转折处的变化规律,如《礼器碑》中的转折有三个大的类型:方转、圆转和断连。

2、分析新旧帖之间起收笔和转折处的异同,如临习过以圆笔为主的吴让之小篆《吴均与朱元思书》后,再转临邓石如小篆《万绿丛中帖》时,就应该注意到该帖是以掺用隶书的方笔为主。

3、不能只注重笔画两头的顿挫,除调整好转折处的变化外,还要把握好中间线条的粗细、弧度和方向等细微的变化,以避免线条一拖而过而使临作显得板滞、平滑。

三、讲求笔画间的联系。

也许在初学书法时,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把握好这一问题。那么在换临新帖后,我们要每时每处注意这一点。

只有笔画间的关系处理好了,オ能使整个字乃至整篇字气韵贯通。反之,忽略了这一问题就会使字势支离松散,即我们常说的“分家”了。

每种书体对笔画间的联系要求也不相同:行草书表现为牵丝引带;篆、隶书较多的表现为笔画两端的一些细微动作;楷书则是结构的穿插避让多一些

四、尚态。

元朝书家赵孟頫力主复古,他追溯晋韵不成,反成了尚态的代表人物。他的字雅俗共赏,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处于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除注重“千古不变”的用笔外,最重要的是掌握端雅、大方的结体形态。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新帖的结体规律,如颜真卿《多宝塔碑》结体严谨规整,《勤礼碑》姿态万千,《麻姑仙坛记》形态古拙平稳。

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为规律所束缚而渐渐形成程式化临写

五、讲求行气,即上下字势的呼应及欹侧变化。

在初学阶段,我们从笔画到单字的临写并未涉及到行气问题,而是过渡到成篇临写时才注意这一点。

在换临新帖后,我们就先分析好该帖的行气的特征,临写的时候立刻表现出来,以使整篇临作生动贯通。

例如在颜真卿“三稿”中,上下字牵连处很多,行气显得连绵跌宕。而《集王圣教序》的行气就朴素自然,因是集字而成。虽然怀仁和尚在集字刻写时刻意安排了上下字势的呼应,但仍需要临习者加人主观的理解和补充。

六、用墨及章法。

每种书体都有不同的用墨要求:行草书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自然而分明的变化;篆、隶书的墨色一般而言是苍而润;楷书则要求润实一些,变化不大

不同的书体对章法的要求也有区别:行草书较为自由,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小篆、楷书的章法大体上是分布平整;成熟期的隶书章法是行距缩小,字距拉大

总之,在临帖过程中熟练掌握了用墨和章法,创作时就能够运用自如。

上述的六点问题,相信都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熟悉的。但只有在临习新帖的过程中综合、贯穿地运用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忽略了任何一点,都达不到神形兼备的临帖水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